本文转自:人民网-观点频道
蒋 萌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12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秋粮收购超1亿吨,呈现收购进度快、市场购销活、优质优价等特点,收购进展总体顺利。
秋粮占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做好秋粮收储工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市场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秋粮进入收获期,各地立足本地实际,克服各种困难,创新方式方法,运用智能装备,全力提高秋粮收购质量和效率,力争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
牢牢守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在河南、湖南、黑龙江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各地准备最低收购价收储仓容超1000万吨。中储粮集团在及时开仓收购的同时,调配多台移动检测车和快速监测设备,方便农民就近就快售粮。河南针对今年“三秋”多雨的天气形势,一方面推出受损稻谷市场化收购补贴方案,通过财政补贴、定点收购等方式,保障农民收益,实现粮食资源合理利用;另一方面举办秋粮产销合作洽谈会,现场敲定20万吨秋粮订单、超5亿元合作金额,积极为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牵线搭桥。市场化收购为主导、政策性收购为托底、强化监管杜绝“打白条”,在相关省份粮食和储备部门共同努力下,农户“省心卖粮、放心拿钱”。
科技赋能,让收购更高效。在黑龙江,运粮车满载金黄饱满的玉米进入粮食收储企业,智能扦样器的机械臂精准探入车厢,随机取样,样品直送检验室,数据很快呈现,随后车辆过磅、液压卸粮,全程仅需半小时。在安徽,面对连续阴雨天气,智能烘干设备成为粮食减损增收关键,可实现一键清理杂质、风干水分、减少晾晒损耗、杜绝霉变的功能,12小时风干就能达到国家库存标准,解决“看天晒粮”难题。一些地方还投入移动烘干机、移动质检车,把粮食收储服务搬到田间地头,成为提升粮食产后减损和应急处理效能的重要力量。智能科技、新型农机被广泛应用,让粮食从田间到仓廪的流转更高效,进一步增强粮食收储链条的韧性。
做好秋粮收购“后半篇文章”,仍要密切跟踪市场动态,着力优化各项服务保障,让“颗粒归仓”真正转化为农民的获得感,为全年粮食丰收画上圆满句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