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病理科主任王云帆撰写的学术论文《早期结直肠癌(pT1)浸润深度病理评估及预后价值的正确认识》,在国内病理学权威期刊《中华病理学杂志》正式发表。该文章直面当前pT1期结直肠癌病理评估中的核心难题,对黏膜下浸润深度的测量方法及其预后意义的传统认知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深度剖析,为破解该领域的诊断困境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
![]()
结直肠癌是全球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内镜下切除是早期结直肠癌(pT1期)的主要治疗方式,能否达到“治愈性切除”,高度依赖于精准的病理学评估。其中,黏膜下浸润深度作为关键参数之一,却因从表面还是黏膜肌层下缘为基准存在争议,加之观察者对“黏膜肌层可识别性”的判断差异,尤其在无蒂病变中可能采用不同标准来评估黏膜肌层是否完整,导致结果判读重复性低,直接影响后续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
![]()
针对这一长期困扰病理与临床的实践难点,王云帆主任在论文中系统回顾国际最新证据,明确指出黏膜下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风险的传统关联可能被高估,而淋巴血管浸润、高级别肿瘤出芽、低分化成分等参数在预后分层中展现出同等乃至更重要的价值。王云帆主任解释,当多个高危特征叠加时,即使浸润深度未达传统阈值,仍需警惕转移风险;反之,若仅深度超标但其他指标良好,或可避免不必要的扩大手术。该研究为病理医生理清了评估思路,推动预后判断从单一依赖“浸润深度”向综合多项高危病理特征的现代模式转变,从而为临床制定后续治疗策略提供了更为可靠、全面的依据。
![]()
近年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病理科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多学科协作和技术创新为驱动,在消化道病理亚专科建设上持续突破。此前,科室团队已在《中华病理学杂志》发表多篇结直肠癌前沿议题述评,并在《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刊发深度分析文章, 获得学界广泛认可。 此次研究成果再度登上国内病理学顶尖期刊,标志着科室在结直肠病理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也体现了病理科团队紧盯国际前沿、破解临床难题的坚定决心。
文:病理科 宗雪
编辑:党委办公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