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9日凌晨2点半,毛主席突然来到即将完工的人民大会堂,久久凝视头顶的天花板,只见那弧线美得让人移不开眼,更给人一种心境开阔之感。
![]()
不俗的设计,必然是不俗的人想出来的,这天花板究竟有多美?是谁想出来的主意?
1945年,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无奈礼堂地方有限,只能坐几百人。毛主席当时就决定,等革命胜利后要建个大礼堂,一万个人来开会都没问题,这样领导人才能安心和群众商量国家大事。
愿望放在心里,毛主席一直惦念着这件事,新中国成立后,曾问过建筑工程部,完全靠咱们自己的力量,能不能盖起来?
1958年8月,一个重磅决定来了,建国马上就要十周年了,北京打算建一批重大工程,其中就包括万人大礼堂,且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前完工。
留给建设者的时间只有一年,建这么大的工程,设计是第一关。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设计师都参与了进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
其中最难的就是万人大礼堂的设计,这个大厅该长什么样?怎么设计才能有氛围感,又不冷冰冰?
主设计师张镈为此绞尽脑汁,一天他被叫到中南海向周总理汇报,周总理先定了个调子,大会堂是议论国家大事的地方,要庄重、朴素、明朗、大方,不能搞得像歌舞剧院,还构想了穹顶的设计,从“水天一色”这里得到了宝贵灵感。
![]()
周总理一边说,一边用铅笔勾画,大厅做成扁圆形状,如同大自然一样没有边缘感。顶棚做成大穹窿形,有天空的广阔之感。穹顶和墙身交界处做成大圆角,上下浑然一体。
简简单单几句话,让设计师张镈听得入了迷,想法太好了,就这么设计。
1958年10月28日,工程正式动工,17.1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160万立方米的体积,要在10个月内完工。数万名工人在严寒、风雪、酷暑中轮番作战,冬天工人们在9米深的基坑里绑钢筋;木工队创新方法,本来要45天完成的宴会厅拼花地板,8天半就干完了。
1959年9月,经过10个月的忙碌,工程已接近尾声。9日凌晨,毛主席前来视察,从宴会厅走到万人大礼堂,一听到有人喊:“毛主席来啦!”工人们激动坏了,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围了过来。
毛主席向大家频频招手,笑容满面,坐着电梯来到了二层挑台,刚好抬起头,看到了头顶“水天一色”的天花板,葵花灯盘,满天星斗,美得让人心醉。穹顶如同天空一般,让人觉得心境开阔而不压抑。
![]()
这样“天地浑然一体”的设计,必然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这是谁的主意?”毛主席好奇地问。
得知是周总理想出来的,毛主席很满意,没想到周总理还颇具设计美感,穹顶的设计很好看,不仅视觉感受好,还改变了人在空间中的感受,既庄重又不压抑,这才是高明之处。
建筑快要完工了,在现场的大家又开始发愁起什么名字,北京市副市长万里说,人们一般把这里叫做“大会堂”,也有人提建议叫“人民宫”。毛主席一听“宫”这个字就否决了,决不能有半点封建意味!他一锤定音:“就叫‘人民大会堂’吧!”
9月10日,历时10个月零13天,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每年3月,全国两会在这里召开,代表们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为人民谋福利。
每当新闻记者拍到那“水天一色”的穹顶时,人们都会叹服于周总理当年的设计眼光和智慧。
![]()
参考资料:《“这座建筑周总理曾讲过,需要请毛主席命名”》《毛泽东命名“人民大会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