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郑州的城乡接合部,你常会发现一个奇特现象。明明已进入市区的交通网络,路牌却还标着“中牟县”。地铁修到了新郑边界,可当地居民仍习惯说自己“在县里”。这种“城中有县、县中有城”的交错格局,正是郑州撤县划区难的真实写照。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扩张速度有目共睹。但与之不匹配的是,行政区划却迟迟未能“跟上脚步”。洛阳早已将孟津、偃师“收编”为区,城市框架一气呵成。而郑州周边的中牟、新郑、荥阳等地,仍顶着“县”的名头,在城市化浪潮中若即若离。这背后,究竟卡在了哪儿?
县太“强”,舍不得也难动
郑州的几个县,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县”。新郑有机场和电子信息产业,中牟是郑州东扩的主战场,荥阳的装备制造也颇具规模。这些地方不仅经济活跃,财政也相对独立。一旦撤县设区,财政收入要上缴市里统筹,发展自主权也会收窄。县里干部心里清楚:牌子一换,话语权可能就弱了。
更关键的是,河南的“百强县”榜单上,郑州占了大半。要是全并成区,全省县域经济的“门面”就塌了一角。省里自然要掂量,支持省会扩张,和保全省县域发展,哪个更重?
切得太碎,县里人心里“没底”
其实,不少县早已被“悄悄”纳入市区版图。中牟的刘集划给了郑东新区,白沙归了经开区,航空港区又拿走了三官庙……虽然县名还在,但能自己管的地越来越少。当地干部苦笑:“我们现在是‘县不像县,区不像区’,开会都不知道该坐哪一排。”
更让群众困惑的是,户口从“农业”转成“居民”,可孩子上学、看病报销还是两套标准。有人调侃:“以前是农民,现在成了‘城市边缘人’。”这种落差,让很多人对“撤县设区”提不起劲,甚至心生抵触。
名字老了千年,改了怕“丢了根”
新郑是黄帝故里,登封有少林寺,中牟自春秋就有记载。这些名字,不是冷冰冰的行政区代码,而是刻在碑上、写进戏里、传在口中的乡愁。突然改成“中牟区”“登封区”,听着就别扭。一位老教师说:“我教了一辈子书,告诉学生‘我是新郑人’,将来让孩子说‘我是新郑区人’?这话怎么也念不顺。”
![]()
行政调整容易,可文化认同哪是文件一发就能改的?老百姓心里那杆秤,量的不只是政策,还有情感。
代管成常态,反倒“卡”住了改革
如今郑州的常见做法是,不急着撤县,而是让开发区“代管”几个乡镇。好处是灵活,项目来了,立马能推。坏处是“碎片化”。同一个县,东边归郑东新区管,西边归航空港,南边又属经开区。政策不统一,修条路都得开三回协调会。
这种“只取所需、不担全责”的模式,短期高效,长期却让县里发展更被动。有人说:“这不是融合,是‘割韭菜’,哪块肥就割哪块。”
出路在哪?或许不在“撤”而在“融”
郑州的困局,说到底,是城市扩张与基层治理、效率与公平、现代化与文化传承之间的拉扯。与其纠结“撤不撤”,不如想想怎么“融”。
县被并入后,原有财政利益不能“清零”,可设过渡期,让县里继续分享部分税收,稳住发展预期。
![]()
改不改,得听老百姓怎么说。开听证会、做问卷调查,别让改革成了“上面定调、下面执行”。
文化可保留,区名可以新设,但老县名可以作为历史品牌保留,比如在地名、文旅标识中延续使用,让“乡愁”有处安放。
不必执着于“改名字”,可通过都市圈规划,推动交通、社保、教育一体化,让百姓先享受到“同城待遇”。
![]()
城市长大,不该以牺牲县的尊严为代价。真正的融合,不是谁吞掉谁,而是彼此成就。郑州的未来,不在于多几个“区”字,而在于让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能真正拥有归属感和获得感。
中牟的麦田还在长,新郑的机场依旧繁忙。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急着改掉它们的名字,而是耐心地,把城与县之间的那道“隐形线”,一点点抹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