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柳青
成年观众能不能在表演区域随意走动?大量运用声光技术的“无情节”表演,该出现在美术馆还是剧场?观众看到“带有真人表演的装置作品”,还是“以大型装置作为舞美的特殊表演”?这些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新创艺术品牌“ARTRA自定艺”带给观众的开放式挑战,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全世界文化创新的竞技场,让观众也投身这场艺术家的创作风暴。
澳大利亚露西·格林舞团的《钟摆》和日本媒体艺术家高谷史郎的《切线》相继于11月13日和14日首演,连同早先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真锅大度作品《+1+1+1+》,这三个节目形成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的展演组合。艺术节从2023年起开启两年一度“ARTRA自定艺”,尝试在高科技、跨学科、跨媒介的创作背景中重新定义舞台艺术。今年的《钟摆》和《切线》曾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节目,两者的共性是艺术家在特定的环境里对“时间”的感受。露西·格林和高谷史郎是创作者,也是面向观众的邀约者,他们邀请观众参与到他们的观察中,分享他们观察世界的感受。这些作品连带今年的“ARTRA自定艺”,不仅是对传统戏剧剧场的反叛,也向时下流行的各种“沉浸式体验”发起挑战——不要情节,不要想象式的代入,不要沉浸在被制造的幻觉中,艺术家在剧场里寻找新的表达,观众在同一个空间里发现新的感知,这是一场艺术家和观众共同完成的“从传统/常规剧场突围”。
突破“观看”的框
《钟摆》的编舞露西·格林年轻时学习古典芭蕾,她尊重严厉的肢体训练,但也困惑:“它让我觉得身体被框住了。”从芭蕾转向现代舞、从舞者转向编舞的过程,露西最初突破“被框住的身体”,继而突破“被框住的舞蹈和舞台”,现在,她渴望观众一起突破“观看”的条条框框。
30多年前,她在纽约学习时意识到编舞最重要的一点:“舞蹈是被看见的,舞蹈动作永远被观看者定义。没有任何一个身体是孤立的,舞蹈的意义只存在于互动的关系之中。舞蹈的本质不是技巧和动作的排列组合,而是等待被观看者、被公众解读的社会语言。”这个创作观念延续到《钟摆》中。这个作品在表演区域内悬挂放置39个钟摆,每个配备声光传感器,舞者们将不断抛掷和接住这些钟摆,并且在钟摆摇晃时尽量躲避,避免碰撞。舞者做抛物、接住和躲避动作时,动态的声光反馈被触动,场内的灯光和声音会随肢体动作变化,身体、钟摆、灯光和声音将融合成特殊的,关于时间流逝的节拍。这是一场“开放式观看”的演出,观众不需要端坐着,可以自由地在表演区域外围走动,自主选择观看的视角。露西透露,《钟摆》的创作源自她在2020年居家无法外出,她在受限的空间里思考“身体”和“环境”的关系,现在,她希望《钟摆》能让更多观众分享或加入这场特别的讨论。
要观察,不要沉浸
高谷史郎的愿望也是“让观众突破观看惯性”。他说:“我不希望观众‘沉浸’在《切线》的演出中,我期待他们是保持距离的、警醒的观察者,他们和我一起观察光、声音和时间,我们将对剧场里用技术制造的景观产生新的感受,感受——而非沉浸——才是最重要的。”
作品名《切线》,意思是太阳创造的晨昏线,也就是第一缕光照亮地球或最后一缕光远离地球的时刻。高谷史郎和作曲家坂本龙一相识于1990年,两人从2007年频繁合作,高谷曾给坂本发短信:“我俩一直围着时间的主题打转呢。”坂本回复:“我们居然挺一贯的。”这种一贯持续到坂本离世,在高谷对坂本表达创作《切线》的想法时,重病的坂本已经不可能担任作曲,而最终,高谷发现坂本弥留时写下的专辑《12》仍是最适合《切线》的音乐,仿佛这个作品是命运为这对艺术家组合安排的尽头。观众将在剧场里看到一个精心设计的灯光装置沿着圆形的轨道移动,灯具所代表的光源位置随时间进程变化,舞台上的道具和表演者落在LED屏上的影子也在变化,移动的光、静态的物件、行动中的表演者和变化的影子在坂本龙一的音乐中形成一场奇特的“舞蹈”。
法国剧场艺术家、策展人理查德·卡斯泰利认同露西和高谷的创作观,他和两人对谈时表达了一个大胆观点:影视、游戏和视频网站已经给人们带来太多的“沉浸式体验”,这是无休无止的对普通人注意力的争夺和操纵,也许来自剧场的有力反击就是反抗“沉浸式体验”,大胆反沉浸的《钟摆》《切线》将是表演艺术的“自定艺”和“新定义”。
来源:文汇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