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双11圆满收官,小米高端突围了
封面 I 雷军微博
作者 I 林川
报道 I 品牌头版
11月12日凌晨5点58分,雷军发了一条简短的动态——“早!谢谢大家支持”。
所转发的内容是小米公司官微发布的双11战报:
截至11月11日23:59:59,全渠道累计支付金额破290亿元!
感谢每一位朋友的喜爱与支持,期待与你们一起创造更多奇迹!让#科技生活得新应手#
![]()
图源:微博@雷军
这个数字看似比2024年的319亿略有下滑,但在消费理性化、行业降温、竞品围剿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有分量。
一边是“跳过16命名”“宣传标语涉嫌夸大”等舆论争议,另一边是连续3年蝉联国产手机销量第一、高端机型逆势突围的亮眼战绩;
雷军和他的小米,在这个被称为“史上最长”的双11上演了一出争议中的逆袭大戏。
![]()
今年的双11,小米17 Pro Max成为了最亮眼的那颗星。
这款起售价超过6000元的国产旗舰机,一举拿下了天猫、京东等五大平台高端价位段的销量和销额双料冠军;
首销5天销量突破百万台,其中Pro版本占比超过80%。
![]()
图源:微博@小米公司
在苹果、华为常年垄断的6K+市场,小米仅次于iPhone系列,算是站稳了脚跟。
据悉,小米17 Pro Max搭载了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徕卡影像系统、以及那块独创的2.9英寸“妙享背屏”,这背后离不开小米超过10亿元的研发投入。
京东手机总榜数据显示,双11期间小米仅次于苹果排名第二,远超vivo、OPPO等竞品。
![]()
图源:京东
在iPhone17系列凭借500-2000元优惠强势领跑的情况下,小米能守住国产第一的位置,高端机型的突破功不可没。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这个榜单前列还几乎看不到国产手机的身影。
业内人士因此认为,这款产品是小米从“性价比”转向“技术派”的关键一步。
今年的苹果依旧强势,iPhone17系列包揽了单品销量榜前三名;但小米的闯入,推动了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升至35%以上。
![]()
图源:京东
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600美元以上手机销量同比增长11%,快于整个手机大盘增速。
小米抓住了这波消费升级的红利,也印证了雷军那句“对标iPhone”并非空谈。
![]()
除了手机,小米的生态链也在双11全面开花。
扫地机、摄像机销售额突破2亿元,空气净化器、移动电源、音箱等10余个品类销售额破亿。
剃须刀、健康秤销量超50万件,吹风机、电动牙刷超40万件。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电器,共同撑起了小米290亿销售额的半壁江山。
![]()
图源:微博@小米公司
而生态链的强势,源自于小米在“硬件×AIoT”战略上的持续深化。
澎湃OS的跨设备互联功能,让智能家居产品不再是孤立的硬件,而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验闭环。
这种生态协同性,逐渐成为了小米区别于其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星图数据显示,今年双11家用电器、手机数码稳居品类销售额前两名,而小米恰好在这两大领域都具备优势,收割红利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
图源:星图数据
与此同时,小米在大家电领域也在悄然发力。
双11期间,小米电视、米家冰箱Pro等产品优惠高达1600元,性价比直接拉满。
尽管行业受房地产拖累增速放缓,但智能冰箱、智能空调等品类仍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速度。
小米凭借供应链效率和价格优势,在存量市场中切走了属于自己的蛋糕。
但是,并非所有反馈都是正面的。
部分用户认为降价诚意不足,性价比未达预期,同时小字营销等负面营销事件的余威仍在。
![]()
小米的这份成绩单,若是放在几年前双十一GMV狂欢的背景下,或许并不算炸裂。
但若看清今年双十一的整体底色,便会明白其含金量的不同。
在“史上最静悄悄的双十一”,天猫、京东等主流平台延续了不公布最终GMV的习惯;
但星图数据监测显示,2025年10月7日-11月11日,全网销售总金额高达16190.67亿元,同比增长了14.2%;产生包裹数57.98亿个,平均客单价为279.21元。
![]()
图源:星图数据
从品类表现来看,家用电器、手机数码、服装依旧包揽销售额前三,印证了大件消费升级的趋势——
消费者在大家电、旗舰手机上更愿为品质买单,而在日常快消品中则更追求质价比。
从整体来看,今年的双十一规模仍处高位,数字仍在增长,但内在的逻辑却已发生改变。
长达月余的促销周期稀释了曾经的“零点秒杀”仪式感;平台间“官方直降”、“一件立减”的极简玩法,取代了让人头秃的凑单满减。
而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双十一正在从一场流量的狂欢,转变为一场效率与价值的静默竞赛。
![]()
图源:星图数据
在这片“静水流深”之下,两股新势力正在重构战场。
其一是即时零售的爆发,全渠道销售额达670亿元,同比激增138.4%,美团闪购、淘宝闪购、京东秒送激战正酣。
![]()
图源:星图数据
其二是AI的全面渗透,从淘宝的“AI万能搜”到京东的“JoyAI”,技术正从底层改写人货场的匹配逻辑。
而平台之争也从单纯的价格血拼,升级为“远中近场”全场景覆盖能力和技术效率的比拼。
![]()
290亿元的销售额相比去年的319亿元,略有下滑。但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这份“缩水”的成绩单背后,藏着小米的主动调整。
一方面,小米17系列早在9月就已上市,双11前出货量超100万台,且并未计入本次统计周期;若加上这部分的销量,其实际规模已经接近去年水平。
![]()
图源:微博@雷军
另一方面,整体市场转向稳健、消费大环境理性化,也在让双11的整体热度降温。
与此同时,国家补贴政策的常态化分散了消费者的集中购买需求。京东、天猫等平台弱化GMV宣传,促销力度亦不如往年。
但小米反应迅速,打出了“让利20亿”的口号,Redmi K80至尊版降至2399元起,Redmi Turbo4 Pro低至1799元......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在消费疲软期替小米稳住了销量基本盘。
![]()
不过,用户评价却呈现了两极分化。
有人认可小米生态的协同性和高端机型的设计创新,也有人吐槽诚意不足、过度营销。
例如“逆光之王”“1.98秒破百”等营销口号,被指含有“特定测试环境”的隐性备注等。
![]()
图源:小红书
这些争议,折射出小米在营销透明度和用户体验上的缺陷。
但双11的战绩证明了,只要锚定“技术为本、生态协同”的方向,就能在复杂环境中稳住基本盘。
![]()
今年双11的成绩对小米来说,是一个新起点。
290亿销售额的背后,是小米连续三年蝉联国产手机销量第一的稳固地位,是高端市场从0到1的突破,也是生态链从配角到主力的蜕变。
不难发现,今年的双11消费正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
小米依靠技术投入和生态布局赢得这场战役,恰恰印证了这一行业趋势,但挑战依然存在:
IoT收入增速受国补退坡影响,欧美市场生态优势因地缘政治削弱,汽车业务的负面舆情尚未完全消散......
因此,雷军需要解决的不只是销量数字,更是品牌信任与全球化的深水区。
290亿,不是一个奇迹般的数字,而是一份在复杂市场中拼出来的答卷。
它或许是小米高端化、生态化战略的分水岭,但对雷军而言,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修复品牌信任并向市场证明:小米不只会做营销,更能用产品赢得长久的尊重。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