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你有没有觉得,地铁好像越来越不那么“靠谱”了?以前盼着通地铁,觉得是城市走向现代化的标志,可现在呢,不少地方不但不建新线,连已有的线路也开始悄悄缩水——等车时间拉长,出口关了,空调不如从前,末班车还提早收工。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全国范围内的集体转向。
2021年起,国家就明确不再受理新的地铁建设申请。最后一个赶上这班车的城市是南通,那还是2021年的事。打那以后,洛阳、哈尔滨、青岛、银川……一轮轮申报全被拦下,理由清一色,“客流不达标”“财政能力不足”。听起来官方,实际上就是没钱,也用不上。
你以为地铁是靠乘客买票撑起来的?太天真了。拿深圳地铁来说,2022年卖票赚了36个亿,看着不少吧?可它靠房地产一口气搞了160个亿。人家压根不是公交公司,是地产商,只是顺带修了个地铁。这种模式玩了二十年,核心逻辑就一句话:地铁修到哪,房价炒到哪,地就能卖多贵,卖地的钱再回头补地铁窟窿。
可现在,楼市凉了,土地流拍成了常态,地方财政吃紧,连带着地铁的“奶瓶子”也空了。深圳地铁每天净亏一个亿,要是光靠票价回本,每人得收14块钱——你能接受吗?
更现实的问题来了:没钱修新的,那就省着用旧的。非高峰时段关出入口,电梯天天“维修”,冷气开一半,调度拉长时间间隔……这些都不是偶然,是成本压缩的必然操作。可服务在缩水,票价反倒往上走。昆明涨了,重庆跟上,广州也偷偷改规则,变相加价。
你当初买“地铁房”,图的是升值潜力,现在房价不涨反跌,票反倒越来越贵。你没断供房贷,但地铁背后的财政链条先断了。那些还没通地铁的城市,说不定躲过了一劫。而已经建起来的,将来要么继续涨票价,要么干脆部分停运,再不然就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有些人可能忘了,地铁从来不是纯粹的民生工程。它是城市扩张的工具,也是土地经济的延伸。现在风向变了,这盘棋,也该换个下法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