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2940针,换来一纸I型糖尿病的诊断书。”一位母亲的哭诉,揭开了这起令人心碎的医疗事件。
“孩子的身上密密麻麻全是针眼,我看着就掉眼泪。”河南郑州的李女士声音哽咽。两年前,她带14岁的儿子到河南省儿童医院检查身高,被诊断为“矮小症”,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生长激素注射治疗。
谁也想不到,半年的生长激素注射,总计2940针,不仅没实现长高愿望,反而让男孩确诊了I型糖尿病。更令人震惊的是,后续的司法鉴定确认,所谓的“矮小症”根本就是误诊。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01 漫长的噩梦:从盼长高到终身疾病
一切始于两年前那个普通的就诊日。
像许多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一样,李女士因为儿子比同龄人矮小,带着他前往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检查。医生的诊断结果是“矮小症”,建议注射生长激素治疗。
![]()
![]()
对于望子成龙的家庭来说,医生的建议就是救命稻草。于是,这个14岁男孩开始了每日的注射之旅。生长激素治疗一天不落,整整持续了半年,累计注射2940针。
![]()
治疗过程中,男孩的身体却出现了异常变化。他开始频繁口渴、尿量增多,体重也不明原因地下降——这些都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李女士察觉不对,再次带孩子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I型糖尿病,一种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的慢性疾病。
![]()
02 司法鉴定证实误诊,医院承担次要责任
不甘心的李女士选择了司法维权。她拿到的司法鉴定意见书给出了明确结论:医院对“矮小症”的诊断是错误的。
鉴定书指出,医院的诊疗行为存在过错,该过错与患儿的损害后果(罹患I型糖尿病)存在一定因果关系,过错为“次要原因”。
![]()
“次要原因”这一界定,在法律和医学上意味着什么?
有内分泌专家解释,I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问题引起,生长激素不会直接导致该病。但生长激素确实会引起一过性血糖升高,如同“加速器”,如果孩子本身就有遗传等风险因素,长期的生长激素注射就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03 官方回应:司法程序启动,责任待认定
面对这一医疗事件,各方均已作出回应。
当地卫健委表示,相关事宜已转交涉事医院处理。他们明确表示,案件审理完成后,会根据法院判决对当事主治医生进行相应处罚。
涉事医院则回应称,正在走司法程序,会按法院判决承担相应责任。这一表态至少承认了事件已进入法律解决渠道。
目前,案件仍在审理中,具体的责任划分和赔偿方案,有待法院的最终判决。
![]()
![]()
![]()
![]()
04 相似案例频发,儿童医疗安全堪忧
令人忧心的是,类似的儿童误诊事件并非个例。
在马鞍山,曾有一名女孩被误诊为“染色体异常”,接受生长激素治疗5年后,不仅没长高,反而导致了性早熟。
这些案例暴露出儿童医疗领域的一些共性问题:诊断不够严谨、过度治疗倾向、风险告知不充分等。
值得注意的是,最高检已将“过度医疗”纳入公益诉讼范围,这表明国家层面已开始关注并整治此类医疗乱象。
05 专家解析:生长激素不是“万能神药”,滥用风险大
针对此事件,医学专家指出,生长激素作为一种处方药,有严格的适用标准和使用规范。
专家强调,生长激素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身材矮小的儿童,必须经过严格的医学评估,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身高增长缓慢的疾病。
![]()
特别是,在开始生长激素治疗前,医生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糖尿病风险筛查。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定期监测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医疗机构往往未能充分履行这些职责。
06 网友热议:医疗信任危机与家长责任
事件曝光后,网络上掀起了热烈讨论。
![]()
许多网友对男孩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看着都心疼,孩子太受罪了!”“医院必须负责,这毁的是孩子的一生!”
也有网友反思医疗信任危机:“我们该怎样相信医生?连省级儿童医院都会误诊,普通家长该如何辨别?”
![]()
还有人指出家长也应承担责任:“家长是不是太焦虑了?健康比身高重要得多。”“这就是拔苗助长的现代版!”
不过,有理性声音认为:“家长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这本没有错。问题出在医疗诊断环节。”
![]()
07 医疗警钟:儿童诊疗需更加审慎
这起事件给所有儿童医疗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儿童诊疗,特别是涉及长期激素治疗的,必须更加审慎和规范。医生应严格遵守诊疗指南,全面评估,准确诊断,避免过度治疗。
同时,医疗机构也要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建立重要的复查和审核机制。
对家长而言,面对孩子的成长差异,既要积极关注,也要保持理性,避免“病急乱投医”。在医生建议长期或创伤性治疗时,可考虑寻求第二诊疗意见,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根据医学资料,生长激素治疗确实存在血糖升高的风险,医生在开具此类药物前,必须仔细评估患者的糖尿病风险,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身高差异本是正常现象。在追求“理想身高”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孩子的整体健康。
医疗机构需要从严监管,医生需要坚守职业操守,家长也需要保持理性心态。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希望这个男孩的经历能引起社会的反思,推动儿童医疗环境的改善——毕竟,孩子的健康成长,远比几个厘米的身高重要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