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梅梓祥导读:
今年6月,我参加央视《“生命禁区”的天路 永不褪色的铁道英雄传奇》纪录片拍摄期间,有幸结识了高先生——一位曾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老工人之子,如今在政府机关任职。作为“铁二代”,他怀着深厚情怀,为铁道兵历史留存、青藏铁路遗址保护奔走操劳,时常将青藏高原的风光照片分享与我,尤其是青藏铁路沿线的景致,我曾整理成辑发布于公众号。近日翻检收藏夹,发现他发来的素材中,“关角隧道”相关的照片与视频最为丰富,遂再作一期,以飨读者。
关角隧道全长4009.89米。铁道兵时期曾建成1653座隧道,其中3000米以上的长隧共29座,为何关角隧道的知名度远超其他干线隧道?我认为原因有三:其一,它坐落于国家战略干线青藏铁路之上,承载特殊意义;其二,地处高寒缺氧、地质极端恶劣的高原地带,施工难度堪称“生命禁区”;其三,曾发生过127名施工人员因塌方被困、最终全员获救的罕见抢险事件,堪称铁道兵精神的“活标本”。
这些特质,也让关角隧道成为各类载体的“常客”:央视曾拍摄《人民的珍藏》等3部以上以其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铁道兵权威史料《铁道兵回忆史料》一书,关角隧道施工、抢险做过重点介绍;民族舞剧《天路》取材于此处;青海省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了塌方抢险故事《一曲共产主义的赞歌》;今年8月,铁道兵子弟、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的施启弘,以关角隧道为背景编剧微电影《把铁路修到拉萨》,剧组还专程赴现场取景。在百度检索可见,铁道兵老战士重走青藏铁路、拜谒关角隧道的图文素材,存量庞大。
关角隧道施工的历史背景——
关角隧道地处海拔达3680米,是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咽喉”。其地质条件之复杂堪称罕见:多处被断层切割,岩石松散易塌,地下涌水量更惊人,每昼夜达1万余吨。
1958年8月,西宁铁路局曾启动隧道修建,后因国家计划调整,于1961年停工封闭。十余年的积水浸泡与自然风化,让洞内塌方淤积愈发严重,地质环境雪上加霜。1974年,铁道兵第10师47团接受这块“硬骨头”,正式进场施工。1975年4月5日上午,隧道出口突发近2000立方米的大塌方,正在作业的127名指战员被完全封堵在洞内。生死关头,洞内官兵沉着应对、全力自救;洞外,各级领导亲临指挥,部队昼夜不停清除塌体,同时打钢管通风,展开全方位救援。经过洞内外14个小时的生死竞速,6日凌晨洞口终于打通,127人全部脱险,创造了高原隧道抢险的奇迹。
指战员们在空气稀薄、险情频发的环境中,历经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终于攻克这座高原长隧,1978年关角隧道正式通车。
2014年12月28日,新关角隧道全线贯通,老关角隧道至此完成历史使命。列车穿越关角山的时间,也从过去的2小时大幅缩短至20分钟。
高先生对关角隧道的情感格外深,曾多次专程前往拍摄:从隧道东口到西口,从废弃隧道的内部结构到周边关联工程,每一处细节都被精心记录。其中还有大人、儿童坐在隧道口眺望的照片,尤其动人——那是历史与未来的无声对话。他的镜头视角多变,远景尽显高原的辽阔苍茫,近景则捕捉到石缝、钢轨的毫发细节,将关角隧道的壮美与厚重定格得淋漓尽致,以下便是精选高先生照片,与大家共赏:
![]()
隧道口
![]()
大人、孩子眺望隧道
![]()
隧道东口
![]()
![]()
![]()
![]()
军营旧址
![]()
关角隧道牺牲了50多名铁道兵官兵,安葬于天峻烈士陵园

![]()
铁道兵时期施工中的关角隧道
![]()
今年6月央视拍摄青藏铁路,编导曹珍红与当年修建隧道的铁道兵在隧道口合影
![]()
我在隧道口留影
![]()
我在隧道里捡拾一块普通道砟做纪念,也许曾留有战友的血。
![]()
来源:梅梓祥书屋公众号
编发:铁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