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我是一名高职学生,班里有个同学很受大家欢迎,身上有种“不自觉想让人靠近的魔力”。他总能在合适的时机说恰当的话,经常帮助同学,却不让人感到负担。他并不总是那种阳光积极的状态,有时也会低落,让人觉得很真实。这种能力是可以学习吗?
小容
小容同学:
你所说的这种人我们可以称之为有“人格魅力”。这是一种可被理解和习得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调整一些细微的认知和行为,让你自身固有的魅力更自然地散发出来。下面我给你拆解成几个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首先是要高度自洽。要有自我认同,既认同好的一面,也接纳不好的一面。比如你在开会时讲错了话,接纳自己的你会说,“任何人都会偶尔说错话,这很正常。下次要准备得更充分一些”,而不是“我觉得自己真蠢”,要通过语言去重新编程你的潜意识,逐步建立自我认可。当你内心足够充实,你就不会在交往中过度索取他人的认可,反而能更好地给予。不必强迫自己永远开朗健谈,当你累了时,可以真诚地说,“今天我有点累,可能话不多,但我很愿意听你们说”, 这种坦诚反而会让你更有人情味,更值得信任。
其次是要学会正向思考。发掘每件事情的积极面,比如出去玩,中途下雨没带伞,那就想:“幸好买到了伞,下过雨后空气更清新”。这种思维方式不是自我欺骗,而是一种主动选择关注点的习惯。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更容易传递出平静愉悦的气场。
再就是练习“正念”倾听。和别人交谈时,注意听对方说什么,观察他的情绪和需求,不要急着想“我接下来该说什么”。当你真正“看见”别人时,对方会强烈地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这是建立深度连接的第一步。同时,记住并称呼对方的名字,在打招呼、提问或告别时,自然地加上对方的名字,“XX,你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提到名字会瞬间拉近心理距离,这是最简单却最有效的方法。
给予“高质量”的回应。当别人分享好事时,用“积极建设性”回应,如“太棒了!快跟我讲讲细节!”“你为此准备了那么久,真是值得!”这远比一个简单的“真好”要让人感到快乐和被重视。当别人倾诉烦恼时,先共情,再给建议,可以说“这听起来确实让人挺难过的/沮丧的”,而不是直接说“这没什么,你想开点”。
施展“微不足道”的善意。比如,分享资料时,多打印一份给可能需要的同学;在小组讨论中,注意到那个插不上话的同学,问一句:“XX,你觉得呢?”这些善意的关键,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让人感到安心的人。
将注意力从“被喜欢”转向“去连接”。不要把目标设定为“让所有人都喜欢我”,这会导致焦虑和表演,而是把目标改为“我今天要真诚地了解一个人”或“我要给予一次真诚的帮助”。当你专注于创造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而不是纠结于最终结果时,你会更放松、更自然,魅力也会悄然生长。
最后,请记住:你不是要成为那个同学,而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从现在开始,选择其中容易上手的“操作”开始练习,当你开始这样做时,你会发现,那种让人想靠近的“魔力”,其实就源于内心深处对世界和他人的一份温柔与善意。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团队:金晶(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龚勋(长沙理工大学)
责编:田燕
一审:田燕
二审:王文隆
三审:邹仪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