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女孩远嫁深圳,三年探亲后吐槽生活,坦言:真的扛不住了
三年前,一位伦敦姑娘满怀希望地跟着爱人去了深圳。
她以为南国会像电影里那样新鲜又浪漫,可日子过得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轻松。
时间一晃,她带着心里的委屈回到老家,把这些年的苦闷全都倒给了家人和朋友。
![]()
那时候她才刚满二十八岁,在本地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每天上班下班像泰晤士河一样平静。
遇见小伟是在一次行业会议,他穿西装很利落,说话带点粤语尾音,有种混搭咖啡的感觉,很温柔。
第一次约会是唐人街火锅店,小伟聊起深圳机会多、节奏快,还说年轻人在那里能飞得高,这句话让她有点心动——毕竟在伦敦升职太难,房租涨得离谱。
![]()
没过多久,小伟就回了深圳,她也请假去看他,那边的夜晚灯光特别亮,人流如潮,还有海风和烧烤味道夹杂在一起,让人头脑发热。 两个人站在写字楼顶层吹风的时候,小伟从背后抱住她,说:“留下吧,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这一刻,她辞掉工作、拿结婚证,两只行李箱加上一颗忐忑的心正式成了“深漂”。
![]()
最开始半年简直像延长版蜜月,小伟租了一套一室一厅,大窗户对着科技园绿地;周末打卡世界之窗、坐缆车、吃日料,看起来很美好。 他经常早下班还带她去公司食堂,各路程序员用英文聊天,好奇这个“来自伦敦”的文案怎么来的。 后来,她自己也找到跨境电商公司的策划岗位,上班工资比原来高出两成,到手差不多有一万五千元,花销压力瞬间少不少。
![]()
变化发生在第一个台风季。“山竹”来了,全城停工停课,她第一次体验什么叫南方暴雨——玻璃被砸得乱响屋里潮气重到能拧水,就算空调开除湿还是没用。 鞋子发霉衣服变形连床单都黏糊糊的,小伟劝习惯一下,但其实根本习惯不了。第二天出门地铁站像蒸笼一样闷热,即使穿短袖还是喘不过气来——别说冬天羽绒服派不上用场,就是夏天最高温度都快赶上伦敦罕见高温。
饮食也是个坎儿,一开始觉得肠粉凤爪挺新鲜,可天天吃下来胃实在受不了了,本来喜欢英式早餐,现在每天都是粥油条配咸菜,对胃来说简直灾难级别。 至于职场,更是另一种折磨。同事们晚上还留守加班刷代码;领导是90后海归,“卷”已经成标配,加微信问进度这种操作变成常态。 客户嫌文案太长太软,要改弹幕体格式,一个方案反复修改十几遍才能通过。有次凌晨两点搞定方案收到群里表扬效率高,可眼泪直接掉手机屏幕上。这份压力不是一句“熬过去就好了”能解决的问题。
孤独感慢慢蔓延开来。在英国朋友圈晒下午茶,在深圳聚会基本都是KTV唱歌,《广岛之恋》不会唱就只能尴尬坐旁边,同学微信群各种晒娃买房,自个儿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选。 疫情封控时更难熬,被困出租屋只有沙发电视作伴,小伟忙到半夜才回来,《唐顿庄园》一直循环播放,那时候突然明白自己不是嫁给某个人,而是跟整座城市绑定了呼吸节奏。
![]()
努力适应这座城市试过很多办法,比如买除湿机囤无花果干硬学粤语甚至强迫自己每周加班。但身体抗议起来毫不留情,失眠湿疹还有胃胀压得透不过气,只剩下一句医生诊断:“亚热带湿热综合征”,药越吃越没劲头。
![]()
某个普通星期五终于订票回英国,用探亲当理由,其实就是要逃离喘口气而已。机场送别时小伟欲言又止,两个人拥抱完飞机起飞,看着下面灯火缩成一道线,也不知道该哭还是笑,总之心里挺复杂。
![]()
抵达希思罗机场雾蒙蒙冷飕飕,不同的是妈妈做了约克郡布丁爸爸开红酒朋友们早就在酒吧等候。一杯啤酒喝下肚所有憋的话全部爆出来,从墙壁潮湿饭菜油腻再到996式加班还有那些听不懂的粤语,都统统讲给身边的人听,他们递纸巾拍拍肩膀安慰。有朋友关切问“小伟呢?”沉默之后答了一句,“我确实喜欢他,不过现在更需要照顾自己的感受。”
![]()
走访当天特意跑到泰晤士河边吹风,这画面仿佛三年前顶楼那个决定人生方向的一刻,但区别明显——这次清楚知道不能再靠爱情赌全部筹码,无论去哪都先把自己活明白再说。
邮箱草稿箱躺着未发送离婚协议书已经三天,到底按不按发送键还犹豫中,如今前路模糊但内心稍微柔软些许。不管以后是否重新整理行李返回深圳或者申请远程办公甚至彻底留下,总归这段经历提醒必须先找回丢失已久的自我身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