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降临,周大爷又像往常一样,晚上十点准时躺上了床。他一向自豪作息规律,每天早早上床,平时和邻居聊起养生,还常拿这说事。
可最近听到体检时医生一句话:“单靠早睡,并不代表睡得好。”这让他心里咯噔一下。
难道坚持了多年的‘黄金十点’睡眠习惯,竟然不是最佳方案?其实,身边不少朋友也都有类似疑惑:过了60岁,到底该怎么睡才养生?
为什么医生会“苦口婆心”提醒:睡觉不是越早越好,有3件事比时间更关键?很多人看完后都才恍然大悟。你是不是也忽略了?
随着年龄增长,睡眠质量下降成为中老年人常见困扰。偶尔的失眠、早醒、夜里多梦逐渐变得稀松平常。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失眠发生率高达42.3%。这不仅影响身体恢复,还会增加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风险。
但许多老人却还执着于“早睡”,忽视了正确的入睡方式。北京协和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的专家指出,健康睡眠的关键,不在于固定时间上床,而更要注重入睡的环境、节律和自我调节能力。
随着大量研究的积累,科学家们逐步发现:单纯追求早睡,反而可能加重睡眠障碍。哈佛医学院2022年一项针对1250名中老年人的跟踪数据指出,强制提前入睡的人,夜间失眠概率反而比按生物节律自然入睡者高出约16.7%。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通过对500名老年人的睡眠随访也发现,每天机械地“十点睡”,但忽略了环境改善和睡前情绪调整,1/3的人反而常常半夜醒来,晨间体力、记忆力下降明显。
那么,健康睡眠到底要怎么做?专家们一致推荐:过了60岁,睡觉要牢记3个要点,而不是死守“十点”钟点线。这3点,恰恰决定了“能不能睡得香,睡得健康”。
夜晚褪黑素分泌、体温降低等节律信号,因人而异。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的睡眠门诊报告显示,60岁后,人群入睡时间普遍后延至22:30-23:30,更接近自然节律反而睡得更香。强制早睡反导致多次夜醒,专家建议“困了再睡”,不要单纯盯着“十点”。
重视睡前环境、远离刺激源。
研究发现,卧室光线过强、蓝光(手机、电视)暴露,会使睡前脑电活动增加,入睡时间延长7-15分钟。
建议60岁以上人群,睡前半小时关闭电子设备;卧室温度保持23℃左右,光线调成柔和黄色;想读书最好用纸质书。环境改善,对提升入睡效率、减少半夜醒来有直观帮助。
睡前情绪管理,防止“越早越焦虑”。
大量案例印证:老年人睡前胡思乱想、担忧失眠,会激活交感神经,反而“越睡越紧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研究显示,经呼吸放松、舒缓音乐、简短冥想自我调节的人群,入睡所需时间至少缩短11.2%,夜间觉醒也大幅减少。
医生建议睡前不要反复看钟表,不要翻来覆去“强迫自己快点睡”。养成睡前“放空自我”、简短回忆当天愉快小事的习惯,有助于自然入睡。
总结来看,“十点上床”不是老年健康睡眠的万能钥匙,而真正优质睡眠,需要顺应自身生理节律、改善睡眠环境并做好情绪调整。
面对夜间睡得“浅、多梦、易醒”,不需恐慌,也不应盲目追求“早睡早起”,而是学会科学对待、灵活应对。只需记牢这3点,很多长期困扰老年人的睡眠问题,或许比你想象的更易改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