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乌克兰战场最近的消息不太好,整个防线正在全线崩盘。
可俄罗斯那边呢,战术升级、节奏加快,显然是打算一鼓作气收尾。
对此,有美媒称:乌克兰将在2026年结束战争,向俄罗斯投降。
![]()
三条生命线同时断裂
11月的寒风,不仅吹过乌克兰的平原,也吹透了基辅的每一个角落。
库皮扬斯克,这座连接哈尔科夫与顿涅茨克的战略要冲,再次易手,五千名乌军士兵深陷重围。
![]()
![]()
![]()
俄媒称,“西方”集团军与第6突击部队已布下天罗地网,他们不急着攻城,而是要“耗干敌人”。
这是一种比炮火更残酷的战术,一种慢刀子割肉的消耗战,一种温水煮蛙式的绝望。
几乎在同一时间,被称为“巴赫穆特第二”的红军城,也正陷入巷战的泥潭,俄军投入的兵力已超过十五万。
![]()
城里的战线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前线指挥几近瘫痪,三百名俄军士兵甚至已经控制了部分城区。
这座城市是顿涅茨克州的门户,一旦失守,俄军将在东线撕开一个巨大的战略缺口。
而在南线,新霍里夫卡的失守则让隐患变得更致命,乌军在胡利亚波尔正加速撤退。
俄军的炮火压制每天超过四百次,那条路线若被完全打通,第聂伯罗市将直接暴露在俄军的铁蹄之下。
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报告直言,俄军在南线投入了新编部队,目的就是打出战略性的突破。
![]()
库皮扬斯克、红军城、扎波罗热,三个方向的战火构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崩盘带”。
这不只是防线被压迫的问题,而是整个防御系统正在出现“系统性坍塌”的信号。
乌克兰这次,是真的被逼到了危机的悬崖边缘,退无可退了。
这已经不是一场局部战斗的失利,而是战术与战略层面的双重失败。
军事的节节败退,只是冰山的一角,真正的灾难,正在后方悄然上演。
![]()
前线是指挥失灵的困局,后方则是运转失灵的末日。
基辅、哈尔科夫这些大城市里,电力系统频繁瘫痪,每天停电好几个小时,已经成了生活的新常态。
俄军持续打击着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电网的修复速度,远远跟不上被破坏的速度。
西方承诺的维修设备迟迟不到位,整个国家的供电系统,正处于“随时崩溃”的边缘。
几天前,泽连斯基在接受外媒采访时,他身后的政府大楼,连续两次陷入了一片黑暗。
![]()
从“闪电战”到“熬汤战”
如果说前线的困局是战术层面的问题,那么后方的灾难,则是战略层面的彻底失败。
兵员问题,是压垮乌克兰的另一块沉重基石,新一轮征兵法案在议会里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一方面是兵源已经枯竭到了抓壮丁的地步,另一方面是民间厌战的情绪正日益高涨。
前线上的士兵们,连续作战数月都无法轮换,身心俱疲到了极限。
乌军在多个战区都出现了战斗力明显下降的问题,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主动出击的能力。
![]()
而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西方援助,如今也变得难以为继,几乎变成了镜花水月。
价值六百亿美元的美国援助法案,在国会里被拖延着,迟迟无法通过。
欧洲的军工企业虽然有扩产的计划,但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填补那个巨大的弹药缺口。
就连乌克兰的高官们,也开始低调地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的计划正在被推迟,因为弹药的数量,根本就跟不上。”
战争研究所也尖锐地指出,俄军已经全面转向了消耗战,他们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逐步掏空乌军的机动能力。
![]()
这不再是一场关于速度和技巧的决斗,而是一场关于耐力和储备的残酷比拼。
俄罗斯可以调动本土的产能,大量地生产炮弹和无人机,而乌克兰,却越来越依赖于那些口头的“援助许诺”来维持自己的作战意志。
欧洲外交关系协会的一项调研更是给出了一个冰冷的数字,超过一半的欧洲国家民众,开始支持“限制援助”,而不是“无限支持”了。
西方的“乌克兰疲劳症”,已经从政界悄悄地传导到了社会的层面,成了一种蔓延的情绪。

当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公然抛出“乌克兰将在2026年投降”的预测时,这不仅仅是一种军事判断。
它更是一种对政治现实的冷静反映,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
在缺乏弹药、缺乏新兵、缺乏电力的同时,乌克兰还缺乏了战略上的新思路。
这场战争,正在无可挽回地,进入一个“资源对抗”的最终阶段。
11月7日的那个深夜,俄军又来了一波狠的,上百架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搭配着“匕首”高超音速导弹,铺天盖地地砸向乌克兰全境。
![]()
乌克兰空军统计,当晚光是攻击型无人机就发射了上百架,敖德萨、基辅、哈尔科夫等多个州,全都拉响了凄厉的防空警报。
这次袭击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能源设施,乌克兰中央能源公司旗下的所有发电厂,都被炸毁并被迫停工。
一瞬间,全国的发电量直接跌到了零,这是冲突爆发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能源袭击。
更致命的是,这已经是10月以来,俄军发起的第九轮针对乌能源设施的大规模打击。
负责供暖和天然气供应的工业设施,也被炸得稀巴烂,大城市里,“黑暗模式”成了唯一的生存方式。
![]()
孤岛上的国王,无解的“戈尔巴乔夫难题”
基辅每天停电八到十六个小时,泽连斯基在马林斯基宫接受《卫报》采访时,办公室的灯光两度突然熄灭。
他只能对着镜头,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轻声说:“这很正常,基辅的电力,跟别处一样时好时坏。”
哈尔科夫州的情况更惨,十万人同时陷入了断水、断电、也断供暖的三重绝境。
波尔塔瓦州的主要城市,直到九号还泡在一片黑暗里,乌克兰的能源部长坦言,几乎所有地区都得靠紧急停电,才能勉强稳住濒临崩溃的电网。
![]()
冬天已经来了,这是最让人揪心的事。
乌克兰知名的能源专家哈尔琴科早就警告过,如果基辅那两座负责发电供暖的工厂,在零下十摄氏度的低温里停摆超过三天,首都就将爆发一场“技术性灾难”。
但是,泽连斯基似乎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他拒绝撤退,也拒绝谈判,更拒绝在领土问题上做出任何妥协。
他公开宣称,自己“不会承认任何被占领土”,这既是他的政治底线,也是他维持国内团结的核心。
![]()
但问题是,这种“不妥协”的强硬姿态,正在与残酷的战场现实,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对抗与撕裂。
战时领导人的权威,往往来自于他的坚决与不倒,可这种姿态一旦脱离了现实,就很容易变成一座“政治孤岛”。
西方的盟友们虽然表面上依然支持乌克兰收复全部领土,但他们私下的立场,已经变得极其微妙。
多家美欧的智库指出,一部分西方高层,已经开始在私下里讨论“体面停火”的可能性了。甚至有人在半公开地建议泽连斯基,“在还能谈的时候,就应该去谈”。
![]()
可问题在于,究竟由谁来谈?又由谁来签?
一旦涉及到了领土的让步,那个签字的人,就将背负起沉重的历史责任。
这正是那个被称为“戈尔巴乔夫难题”的政治死结,一个无解的悲剧。
在乌克兰国内,即使停战能够换来宝贵的喘息之机,也极有可能引发一场严重的政治地震。
因为,没有人愿意扮演那个“卖国者”的角色,即使这可能是唯一的,也是现实的选项。
![]()
未来的不确定性,正在被迅速地放大。
一旦战局继续恶化下去,乌克兰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形:要么是泽连斯基政府在极端压力下,被迫转向谈判;要么是军方的势力开始上升,试图主导起停战的进程;又或者是在民生彻底崩溃之际,发生政局的重组,一个全新的领导层登场。
无论最终是哪一种结果,都代表着现有政治结构的彻底终结。
“以空间换时间”这种策略,或许在战争初期,还能奏效一段时间。
但现在的问题是,乌克兰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可以再退了,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了。
![]()
从库皮扬斯克到红军城,再到整个扎波罗热方向,乌克兰的防线,已经不再是某个节点的偶然失守。
而是一条“系统性下沉”的前线,一条正在不断断裂的生命线。
如果说在2024年,乌军还能依靠着西方的支援,勉强维持反攻的态势,那么现在,他们已经完全转入了被动防御、节节抵御的状态。
2025到2026年,将会是决定性的关键期。
![]()
乌克兰是否还能获得足够多的援助?俄罗斯是否能维持住当前的攻势?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在今后的一年内,逐渐水落石出。
2026年是否会真的成为“投降年”,其实并不取决于某个神奇的预言,而是取决于现在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步行动。
所谓的2026年“投降”,大概率不会是军事上的无条件投降,而更像是一场充满了屈辱与无奈的“体面停火”。
那将是一场没有赢家的终局,是一场充满了悲壮色彩的政治妥协。
![]()
结语
乌克兰的悲剧,不在于军事的失败,而在于理想主义的地缘政治叙事,撞上了不可动摇的现实墙壁。
所谓的2026年投降,大概率不是军事上的无条件投降,而是一场充满屈辱与无奈的“体面停火”。
如果历史的重任落在你肩上,你会选择背负骂名换来和平,还是坚守原则迎接更大的灾难?
![]()
![]()
#2025百度军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