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巩昌城)
汪德臣,字舜辅,蒙元名将,最初镇守巩昌,但边地生活太过艰苦,他却不以为意。他在蜀边筑起利州城,亲自驻守,巩昌反而成了转运粮秣的后方。
宝祐六年春三月,阴雨连绵,利州城初建未固,突然遭宋军围攻。我们说边关要塞多是土石结构,经不起水泡,遇雨就容易垮塌,何况城防尚未完备,因此小雨变大雨,土墙渐渐松软,守了整整七天。
汪德臣对于这次危局毫不畏惧,反而在城头观察宋军的阵势,一边看一边对部下说:
“此正男儿报国之时也!”
汪德臣向来如此,他素来就是个胆识过人的将领,行事更是果决狠辣。
有一次他率骑兵突击,大概遇到埋伏,部队损失惨重,回营之后他总结经验,认为骑兵突击重在突然性。他觉得自己既然姓汪,那么汪字带水,说明自己应该善用水战,加上他本就熟悉地形,所以他决定改变战术,开始训练水陆并进的战法。他还特意向忽必烈建议,在川陕一带组建水师。
如果谁敢轻视水战,一经发现,立即军法处置,绝不宽贷。
战争年代,将领的军令就像离弦的箭,一经发出,不容置疑,也不会收回。一时间各部将领纷纷研究水战,舟船这种装备,在西北边地竟然开始普及。
古代战争条件有限,普通士兵擅长马战,是为了生存,是为了取胜,他们不是水战的主要执行者,实际上真正需要水战的反而是将领。
而且军中物资转运,按照常规的需要,是要依靠骡马车辆的,结果到了漕运的时候,军需官到处找船,却一艘像样的战船也找不到。
后来同僚们也觉得这个要求太超前了,于是纷纷劝谏,汪德臣考虑到实际情况,这才对水师计划做了调整,不要求全面组建水军,而只在嘉陵江沿线,自己防区内的河段训练水师。
边关的生活对汪德臣来说充满挑战,有人说这是自讨苦吃,将领守土有责,保境安民就够了,何必主动出击呢?
他还真的会主动出击,因为饥饿寒冷,物资匮乏,这是生理层面的,而建功立业,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你的处境好坏没有必然关系。
利州城是险要坚固的,建造得也十分用心,各处都是壕沟箭楼,但其实边关的城防格局,看久了就会觉得千篇一律,而边关的生活也是一种重复,穿着相似盔甲的士兵,操练相似的阵型,晴天他们修缮工事,雨天就警戒,白日巡防,夜晚就值更。
敌军来了,就紧闭城门,敌军退了,就出城侦察。
![]()
(汪德臣)
对将领来说,日子也是一样的,巡城,检视部队,处理军务,到各营巡视,午饭,接见使者,察看地形,晚饭,检查岗哨,休息。
想一下,士兵换防,旗帜变换,修补城墙,这些看似是任务,但其实不是任务,而是例行公事,它们不是因为战局变化或敌情而调整的,而是遵循着固定不变的操典和规章而进行的。
那对汪德臣来说,他的时间在边关不是线性向前,充满变数的征途,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
昨日如此,今日如此,明日依然如此,直到战死。
在这种循环之中,任何个人的情感和欲望都被消解了。
明明汪德臣掌握一军之生杀大权,他可以决定麾下将士的进退赏罚,功过得失,但他在边关城内,却只能遵循最严格的纪律。
作为将领,他的行动被朝廷制诰,被军法,被监军所约束,如忽必烈,蒙哥汗这样的上位者,就算他们知人善任,大力支持,汪德臣也只觉得责任重大,就像是工匠在完成一件必须完美无缺的作品时产生的压力感一样。这也是汪德臣为什么喜欢亲自侦察,甚至在他的作战记录里,屡次有如单骑踹营这样的冒险举动,因为普通士兵不敢违抗将令,而只会听从他的指挥。
汪德臣决定主动求变。
四川有个守将叫做余玠,是个很会用兵的人,当年曹操以弱胜强,官渡败袁绍,统一北方的事迹给了他很大启发,他认为既然曹操可以,那自己也可以,于是他在四川修筑山城,要阻挡蒙古铁骑。
只不过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却太过残酷,余玠的谋略和曹操相比,中间恐怕得差了百十个袁绍。
他修筑山城,汪德臣倒是很重视,因为汪德臣就是不喜欢被动防守,这简直是检验新战法的机会,将领立即出兵试探,这实在是一举两得,不仅可以实地勘察地形,还可以试探对方虚实。
只是,一来汪德臣用兵太过谨慎,通常攻城都要速战速决,都要集中兵力,汪德臣则步步为营,唯恐冒进中伏,二来余玠也的确很有能力,没等汪德臣找到破绽,宋军在钓鱼城构筑的防线越来越完善,把蒙古军挡在外面。
防线稳固,对进攻方来说总是坏事,但汪德臣为此暗自庆幸,因为他认为余玠这样做正好暴露了宋军的防御重点,让自己找到了主攻方向。所以在侦察钓鱼城时,他命令部队后撤,自己要亲自观察一回。
当然汪德臣也不莽撞,他没有真的孤身犯险,而是让部队在远处接应,自己带着几个亲兵,悄悄摸到城下,仔细察看钓鱼城的防御布置。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南宋的水军时常扰袭,按理说这是常态,只要守军固守,以防守姿态击退他们就可以。
毕竟只是水军袭扰,和当年岳飞韩世忠时代的宋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在江面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收复失地,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这个实力,而只是为了牵制蒙古军的行动,他们所发动的袭击带有明显的骚扰色彩,说白了是为拖延时间。
不过水军来袭这样的事情,汪德臣是静不下来的,他立刻要出兵迎击,要亲自指挥,此时距离蒙古水军初建不久,经验不足的弱点在前,部下们都建议谨慎,结果汪德臣连夜出发,硬是在江面上和宋军水师打了一仗,而且他是亲自督战并指挥,不仅取得了胜利,在交战过程中,根据战后奏报,他还亲手射杀了一名宋军水师将领。
![]()
(南宋水师)
除了用兵如神之外,汪德臣治军也极严。
他麾下有不少蒙古千户和汉军万户,但他从不偏袒,也很少徇私,大部分时间是在军营与士兵同甘共苦,一度有与士卒同食同寝的行为。而且他不仅要求士兵,他也要求自己,还经常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伤员骑乘。
汪德臣爱兵如子的事情甚至传到了漠北,漠北诸王听闻此事,纷纷议论说汉地将领也能如此得军心。
有读者会说,明修《元史》,汪德臣一定是被美化了,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过史料的话,就能发现,《元史》中对汪德臣的记载,反而是很简略的。
就拿汪德臣爱兵如子这个事情来说,其实是出自于《元朝名臣事略》,是元人自己的史料,《元史》里只是略微提及。
明朝的朱元璋,有一次甚至还找来修《元史》的官员,特别提出要对元朝将领如实记载,不得随意褒贬。
有人说,《元朝名臣事略》是文人写的,汪德臣一生都在征战,文人肯定要夸大他的事迹,但除了《元朝名臣事略》,《蒙兀儿史记》也记载过。
那还有人说,《蒙兀儿史记》是后世所修,时代较晚,不足为凭,那其实就连南宋的《癸辛杂识》也记载过。
那也许还会有人说,敌国记载,难免歪曲,也不可信,那其实还有更多的文献资料,如《秋涧集》,《牧庵集》,《国朝文类》,《圣武亲征录》,《元史新编》,毫无例外,全都有过相关记载。
总不能说,这些史料都在美化汪德臣吧?
写到这里,有此一问,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是真实的?明修元史,所以汪德臣被美化的观点在元史爱好者和研究者中确实存在,并且有其合理的逻辑和依据,但我们不能说,只要说汪德臣好的,就是真实记载,只要说汪德臣不好的,那就是贬低,如果是这样,那就没道理了。
实际上,有关汪德臣被美化的最大证据,作者以为,应该是下面这一段:
中统三年五月十五,蒙元名将汪德臣于利州病逝,年四十九。德臣临终无言,逝前一日召诸子曰:
吾家世受国恩,汝曹当以忠贞报效。边事未宁,此吾遗恨也。
这段《元史》中的记载,平静地记述了汪德臣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段话,内容是:
我家世代蒙受国恩,你们应当以忠贞报效朝廷。边关战事还未平息,这是我的遗憾。
说的直白一点,那就是一生戎马倥偬,战功赫赫,威震蜀边,忠于王事,恪尽职守,严于律己的汪德臣,最终牵挂的仍然是边关战事,承认了自己的未竟之志,并且郑重地向他服务了一生的蒙元朝廷尽忠了。
想一下,汪德臣真的会说出这番话吗?一辈子都在实战中摸索的汪德臣,真的会遗憾,而不是史官帮他“圆满”吗?
也许,这才是对汪德臣,最大的“美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