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华为项目落地之外,进博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新城建设等都带来机遇
“提速” 青浦借东风打造长三角创新枢纽
九年前,2016年上半年,华为公司给上海市青浦区政府发来一封函件,希望在金泽镇拿一块地,建设一处研发中心。那时起,青浦高质量发展的齿轮开始悄悄转动。去年10月,华为公司正式启用练秋湖研发中心,标志性的小火车终于驰骋在青浦这片热土上。青浦也把昔日“上海远郊”的形象远远甩在了身后。
于青浦而言,“十四五”是发展速度拉满的五年。“提速”不是简单“变快”,而是分三个层次:确定方向、转化能量、稳定核心。青浦正借助大战略东风,不断“提速”奋进。
方向:长三角创新枢纽
数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淀山湖畔的渔民向记者提及过一个颇具隐喻意义的细节:清晨驾船到湖心捕鱼,湖面薄雾弥漫,一时辨不清方向,只能看到华为基地施工的灯光。“亮得不得了!我们知道,光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2024年秋天,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正式落地,这个动力澎湃、具有灯塔般领航意义的科创“心脏”开始跳动。以华为项目为核心,一片占地超过400公顷的产业社区——西岑科创中心也在金泽稳步建设中,助力青浦成为长三角科创资源“强磁场”。
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时代背景下,青浦的发展定位逐渐明晰:“长三角创新枢纽”,就是青浦“十四五”期间因时因势确定的发展总体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是青浦主动找准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的功能定位和实践落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结果。
“枢纽”,既强调资源集聚,也强调功能辐射。目前,青浦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吴江、嘉善已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61项制度创新经验面向全国发布推广。随着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揭牌,以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西岑科创中心为核心,一个联动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高端平台的科创高地正在青浦加速崛起。
能量:战略势能变发展动能
除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华为项目落地之外,进博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新城建设等机遇,也是青浦“十四五”发展速度的重要来源。大战略,因其高度存在势能。当多重势能叠加作用于同一个区时,战略势能便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动能。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区域发展就能“弹射起步”。
因草莓而闻名遐迩的白鹤镇,近来“无中生有”,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产业赛道:跨境电商。不久前,镇域内的海运出口前置集货仓内,首批600多件跨境商品正式启运,通关后直送日本。这些来自义乌、宁波等地的商品再也不用先送当地集货仓再二次转运至上海,物流效率实现翻倍。
新赛道的背后,是进博会“越办越好”、虹桥青浦片区持续提质升级的结果。青浦这个“枢纽”,正让越来越多企业“留下来”,也有越来越多企业从这里“走出去”。
青浦新城功能导入,同样实现提速。过去五年,一座全新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在青浦“一城两翼”布局的中枢位置逐渐成形。
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的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的定位,近百平方公里的青浦新城,正在追求更高的城市能级、更强的综合竞争力。其中,6.5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更是承担着整个新城科创策源、总部集聚的牵引功能,目标直指“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
核心:世界级湖区的底气
区域发展要实现“快”,“核心”要稳定。青浦的“核心”是什么?是江南水乡的厚重底蕴,是来自世界级著名湖区的生态底气。
青浦的“蓝”,放眼上海、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范围,都独一无二:这里有河道近2000条、湖泊20多个,水面率超22%,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立足优质生态资源禀赋,青浦区正瞄准世界级著名湖区目标不断发力。水乡青浦,每一朵浪花里都藏着“高质量发展”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好风景”引来“新经济”,在青浦不仅体现为龙头企业、大项目持续落地,也体现为农文旅商体展“六业”融合的热力澎湃。从朱家角古镇的江南韵味到蟠龙新天地的摩登气息,从世界赛艇锦标赛的激情四射到“最江南”文化旅游节的温婉动人,青浦的水乡风情、悠远古韵,正持续为区域发展、“引流”提供令人惊喜的助益。
回望“十四五”,青浦诠释了“提速”的真谛——找准自身在全局中的位置,在正确的方向上,用科学的发展逻辑、高效的“能量转化率”和扎实稳健的发展底气,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面向“十五五”,在各项重大战略任务牵引下,青浦令人振奋的“提速”之旅仍将继续。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茅冠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