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算法,即路径逻辑。任何算法,最终都是要落地到实际的行为路径上的。
没有行为参与的路径,就无所谓路径了。就入世层面而言,路径事实上涵盖了一切与利益、价值有关的所有范畴。
因此,越是路径高手,越能窥见路径背后的算法逻辑。只有看到最底层的算法逻辑,才可能了然一切路径都必然是要留“后门”的。
这种所谓的“后门”,就是算法逻辑制造者预留在某个区域,用于最后的砸盘,或者是用于最终隐匿利害的所在。
而这种对于“后门”设计的必然的隐蔽性,也就成为了个体破局的终极“暗门”。所谓法门,不过就是找到了这种“暗门”所在。
![]()
01
“后门”,必成“暗门”。
绝大部分个体之所以入局,往往是因为之看到了“前门”,也就是表层算法给出的可以看的路径,并且很可能是竭尽所能让人看见的路径。
这种竭尽所能,往往包含三个层面的设计:
第一个层面:是叙事的简单粗暴。
也就是,能迅速让更大的群体看懂它。这个层面,是消除理解障碍,扩大能参与度。
第二个层面:是路径简单粗暴的利害模式。
越是有“后门”的算法,越会让“前门”呈现出简单粗暴的利害模式。记住,越是“后门”暗藏的算法,越不可能形成具有系统化特征的利害模型。
这种简单粗暴的利害模式,目的是以最简单粗暴的冲击,刺激更多的个体,以促使其快速“上道”。
第三个层面:是为简单粗暴的路径模式建构足够简单粗暴的解释机制。
越是具备权力属性,越是具备超额收益,越是拥有规模化参与等核心数据的路径游戏,就越能生成简单粗暴,但却无比有效的解释机制。
也正是这三个层面的设计,让绝大部分个体只能看到表层路径,而无法真正看到到底层算法逻辑。
越是见底的算法逻辑,越是算法设计者预留的“后门”所在。“后门”越被层层遮蔽,就越成为其中的“暗门”。
02
越简单粗暴的路径,越指向收割,“后门”也就越“暗”。
说白了,找到“后门”,不过是找到路径的真正操控者。只有找到路径的真正操控者,才可能进入到对“后门”偏好的审视中。
不同的路径操控者,因为偏好的不同,于是,路径所呈现出来的算法逻辑或叙事模式、利害模式或者模型、遮蔽机制或解释机制等等,往往是不同的。
也只有了然这些不同,才能进入到对“后门”机制的计算中。比如有些“后门”,就是用来悄无声息地砸盘的,而有些则是用来隐匿收割的迹象的,更有些是用来转移成本的等等。
不同的“后门”机制,往往会有不同的算法逻辑来进行相应的路径化。
因此,只看到表层路径者,往往是被路径诱导、怂恿、说服者,因此,无法触达其背后的算法逻辑。无法触达算法逻辑,就始终摸不到“后门”所在。
于是,“后门”就成为了这类个体始终无法破局的“暗门”所在。它们始终存在,但只要无法被窥破,就始终是一道无法逾越的“暗门”。
03
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简单粗暴的算法逻辑,越具备收割能力的底层原因所在了。
很多路径游戏,其算法逻辑,往往都是以人性算计做底,以认知筛选为框架,最后以层层遮蔽的“后门”为隐匿利害或全身而退的法门。
就像每一种局,都必然有表层路径和表层利害与深层路径和最终“账房”的强烈反差。
这种反差越大的局,往往表层设计会越简单粗暴,而其“后门”所隐匿的偏好也越充满攻击性和狭隘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