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军事论坛,总能刷到军迷P的歼20挂火箭弹的图,配文调侃再先进的战机,最后都要回归火箭弹的浪漫。
连歼10、歼16这些主力战机实射火箭弹的视频下面,也总有人留言:都六代机的时代了,还玩上世纪的武器,太掉价。
每次看到这些评论,我都想反问一句:你以为的老古董,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
被嘲笑的火箭弹,在俄乌战场打疯了
很多人觉得火箭弹落伍,无非是觉得它精准度差、技术含量低,和导弹的指哪打哪没法比,但战场从不是武器的选美场,而是实用派的舞台。
这一点,正在进行的俄乌冲突已经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俄军的米24、米8直升机,经常挂着火箭巢在前线低空盘旋,甚至发明出直升机仰射火箭弹的诡异战法。
![]()
既能避开地面防空火力,又能凭借火箭弹的覆盖性杀伤压制乌军阵地,更有意思的是,美军援助乌克兰的4000枚阻尼火箭弹,到现在还在战场上发挥作用。
这种曾在越南战争中闯过大祸的武器,没被扔进历史垃圾堆,反而在现代战场站稳脚跟,足以说明问题。
![]()
解放军早就注意到这种实战价值,俄军的仰射战法已经被纳入相关训练体系,成为飞行员的必备技能之一,说起来,航空火箭弹的资历几乎和战斗机一样老。
1916年一战正酣时,法国率先把一种叫勒普里厄的火箭弹装在了双翼机上,这东西看起来和节日烟花没多大区别,却成了德军观测气球的克星,最远能打100多米。
![]()
还曾精准打爆过德军的地面弹药库,从那时起,火箭弹就认准了实用二字,没走追求高精尖的弯路,可能有人会问,战机上装航炮不就行了,为啥非要用火箭弹?
这里藏着一个武器设计的核心矛盾:航炮想提升威力,就得加大口径,但航炮的重量会跟着口径呈立方级增长,很快就会超出战机的承重极限。
![]()
现在主流战机的航炮,30毫米口径基本就是天花板了,而火箭弹不一样,发射时靠自身燃料推进,发射装置做得轻薄也不影响威力,大口径的顾虑小了很多,这也是它能在战机武器库中立足百年的关键原因。
![]()
火箭弹从来没掉过链子
从一战的气球杀手到二战的战机克星,火箭弹的实战表现从来没让人失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搞出的RS82和RS132火箭弹,光看外形就透着一股傻大黑粗的劲儿。
可威力却相当惊人,1939年诺门罕战役中,苏军伊16战斗机挂着RS82火箭弹升空,一举击落几架日军战机,创下火箭弹击落敌机首例纪录,让全世界都看到了这种武器的空战潜力。
![]()
二战后期,面对英美那些皮糙肉厚的重型轰炸机,德军祭出了55毫米口径的R4M火箭弹,这种火箭弹最厉害的地方,是能在一公里外发起攻击。
不用靠近轰炸机的自卫火力圈,只要命中一两发,就能把B17这种空中堡垒打残,可惜它出现得太晚,没能扭转战局,但却让各国彻底摸清了火箭弹的实战价值。
![]()
在特定场景下,它比航炮更高效,比导弹更灵活,越南战争更是成了火箭弹的秀场,美军把70毫米的巨术和127毫米的阻尼火箭弹,密密麻麻地挂在F4战斗机和UH1直升机上。
一旦发现越军目标,短时间内就能倾泻出几十发弹药,火力强度堪比一个炮兵营,不过阻尼火箭弹也留下过黑历史。
![]()
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弗莱斯特号和企业号航母上,都发生过阻尼火箭弹误射事故,不仅烧毁了36架战机,还造成154人死亡。
让人意外的是,闯下这么大祸的阻尼火箭弹,非但没被退役,反而一路升级改进,变成了如今阿帕奇直升机标配的九头蛇火箭弹。
![]()
从一战的烟花式武器到现代的精确打击载体,火箭弹的进化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实用主义胜利史,只要战场有需求,它就有存在的价值,现在的火箭弹早就不是无差别覆盖的代名词了。
很多型号都加装了简易制导装置,精度虽然比不上导弹,但误差已经能控制在10米以内,对付集群目标、阵地工事这种大面积目标,性价比直接拉满。
更关键的是成本,一枚空地导弹的价格通常是火箭弹的10到20倍,打一场低强度冲突,用导弹是烧钱,用火箭弹才是可持续作战。
![]()
解放军的火箭弹情结
在中国空军的武器库里,火箭弹的地位甚至一度超过导弹,上世纪六十年代,导弹技术还不够成熟,早期的霹雳1导弹只能对付轰炸机这种低速大目标。
遇到灵活的侦察机和无人机,反而不如火箭弹好用,1966年1月3日,空30师飞行员鲁孝祥就用实际战果证明了这一点。
![]()
他驾驶歼7战机,外挂两个57毫米火箭巢,在18000米的高空,精准发射32枚火箭弹,一举击落了一架美军的火风无人机,这个战果放在今天依然值得称道。
从那以后,火箭弹就成了解放军战机的标配,现在解放军装备的火箭弹,口径从57毫米到130毫米一应俱全,还有从苏27SK和苏30MKK战机上引进的俄制80毫米、122毫米火箭弹。
![]()
其中122毫米火箭弹已经完成了国产化,性能比原版还要更胜一筹,这些火箭弹不仅能装在歼10这些战斗机上,直升机、教练机也能兼容,形成了覆盖不同作战场景的火力网络。
对地勤人员来说,火箭弹也是最好的练兵场,挂火箭弹不是简单地把火箭巢装在战机上就行,需要先检查火箭弹的引信,再精准对接发射装置,每一枚火箭弹都要固定牢固。
![]()
还要去掉保护盖,整个流程繁琐且精细,一次挂弹作业,地勤人员要重复几十次相同的动作,既能锻炼熟练度,又能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
这些细节,在战场上直接关系到武器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在现代军事演习中,火箭弹还经常和精确制导武器搭档出场。
![]()
先用导弹摧毁敌方的防空系统和指挥中心,再用火箭弹对残余目标进行覆盖式打击,两种武器各司其职,形成了精准点杀+火力覆盖的作战模式。
这种搭配,既保证了打击效率,又控制了作战成本,是解放军实战化训练理念的生动体现。
![]()
武器的价值,从来不在颜值在战力
回到问题,歼20会不会挂火箭弹,虽然现在没有官方消息,但从实战角度来看,可能性并不大,隐身战机的核心优势是隐蔽突防,挂着体积庞大的火箭巢会破坏隐身性能,得不偿失。
但这并不代表火箭弹会被淘汰,相反,随着制导技术的发展,火箭弹会变得更精准、更高效,继续在战场上发光发热,很多人对武器的认知,都陷入了唯技术论的误区。
![]()
觉得越先进的武器就越好,越老的武器就该被淘汰,可战场的逻辑从来不是这样,武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打赢的就是好武器。
那些调侃歼10挂火箭弹的人,可能没见过火箭弹在战场上的威力,没了解过解放军的训练逻辑,更没明白武器装备的发展从来不是喜新厌旧,而是实用为王。
![]()
当我们看到歼10拖着长长的火舌发射火箭弹时,看到的不该是落伍,而是中国空军对实战的敬畏,对胜利的追求。
未来,或许会有更先进的武器取代火箭弹,但它在军事史上留下的印记,在解放军训练中发挥的作用,都不会被抹去,因为武器的价值,从来不在颜值有多高,技术有多新,而在是否能守护家国安宁,是否能在战场上创造胜利,这,就是火箭弹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