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六轮国采耗材报量和京津冀联盟止血材料报量工作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很多厂家和经销商反馈空白医院新增品牌报量比较困难,我们分析一下原因,再看看目前不同医院的报量现状:
政策与规则限制:
• 报量规则严格:在京津冀联盟止血材料报量中,医疗机构填报未来一年需求量时,若低于2023年历史采购总量的80%或高于120%,需填写理由。这使得医院在新增品牌报量时需充分考虑合理性,否则可能面临审核不通过。
• 缺乏二次报量机会:京津冀联盟止血材料带量没有二次报量或剩余量二次分配的机会。一旦报量完成,医院若新增品牌未被纳入,后续很难调整,增加了新增品牌的难度。
医院内部因素:
• 临床使用习惯与医生偏好:医生对已使用的品牌有熟悉度和信任度,改变使用习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重新学习和适应。例如在冠脉支架集采后,部分医生因改变临床习惯衍生出新的临床问题,这使得医院在新增品牌时会更加谨慎。
• 管理与成本考量:新增品牌会增加医院管理成本,包括对新品牌的评估、采购流程的调整、库存管理等。医院需要权衡新增品牌带来的效益与管理成本的增加。
• 对质量与供应的担忧:医院担心新增品牌的质量稳定性或保供能力,直接影响临床使用。在集采背景下,企业可能面临降价压力,医院担心这会影响产品质量和供应稳定性。
市场与竞争因素:
• 品牌集中度高:部分耗材市场品牌集中度较高,如药物涂层球囊市场前三企业合计占约65%份额。很多医院在选择时更倾向于这些已占据主导地位的品牌,新品牌进院难度大。
• 竞争激烈导致选择谨慎:市场上品牌众多,竞争激烈,各种关系各种渠道打招乎,进谁不进谁,都容易得罪人,医院在新增品牌时会更加谨慎,需要对新品牌进行全面评估和遴选。
目前不同地区各医院现状:
1、一刀切不给新增品牌:
保留医院现有品牌直接打折报量,如果在院品牌过多,适当删减那些在院服务和保障不到位的品牌,这些医院基本上没什么争议,也不会得罪人,不少大三甲医院都是这样大玩法;
2、医院公开遴选品牌进行报量:
也有医院让厂家和经销商报名参与遴选,最终通过评比决定报量品牌,这样形成集体决议,也给各方一个交待,最终比拼的是经销商背后大实力;
3、适当新增1-2个品牌;
这种情况一般集中在小一点的医院或是临床足够强势的医院,临床、采购中心等讨论通过就可以了,这种就是比拼厂家产品影响力和经销商工作是够到位;
4、可以正常新增品牌:
临床提交,医院就可以新增,这类医院不多,特别是止血类耗材是医保和医院使用量榜上常客,那些专科或是竞品比较少的目录耗材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即使你能报,他也能报,执行后能否完成协议量或是上量都是未知数;
5、减在院老品牌、新增新品牌:
某些医院也有这种骚操作,容易引起众怒,经销商和厂家也会向院内纪委,医保局以及相关部门进行举报,最终惹得一身骚,这些医院临床有野心,采购中心要把持住,不然也容易背锅;
目前市场上也有一些反向操作行为,你找关系新增品牌进院,在院量大或垄断份额品牌运作关系医院不新增,所以带量不仅是产品降价,也让经销商内卷,特别是全科带量产品,操作得当执行后在不少医院同样风生水起。
注意厂家不要进群,也不要乱发广告,有推广产品需求加上述微信号。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