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基于世界模型的机器人任务执行系统(R-WMES)。该系统具备一项突破性能力:只需向机器人展示一张目标状态的图片,它就能自主判断当前状态、规划任务流程并执行操作,直至达成与目标图片一致的结果。
中心负责人介绍,如果希望AI具备真正的类人智能,不能仅依赖数据驱动的模式匹配,真正的智能应包含对物理规律的建模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内部模拟机制——这就是世界模型。
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也彰显了天府新区在机器人产业领域的长期布局与生态培育。从创新中心的成果中,我们仿佛能看到人类对创造“类我之物”的执着追求——早在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中就已出现“倡者”的记载,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也设计过精巧的骑士装甲。
这种追求在近现代科幻作品中得到了更丰富的展现:《终结者》中的坚韧战士、《银翼杀手》里的复杂人性、《攻壳机动队》中的意识觉醒……这些鲜活的形象不仅承载着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憧憬,更推动着技术创新从宏大叙事走向现实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梦想不再是遥远想象,而是在技术突破的加持下,从一个宏大的叙事落地为规模惊人的现实市场。
具身人工智能的“成都基因”
著名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称,
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万亿美元,这一数据包含来自供应链以及维修、保养和支持相关网络的销售额。
在这5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中,中国将凭借强大的供应链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领导者。摩根士丹利工业研究主管盛忠(音)明确指出:“中国对‘具身人工智能’的支持力度显然远超其他任何国家,这将推动持续创新和资本积累。我们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领先优势可能需要进一步扩大,才能引起包括美国在内的竞争对手的重视。”报告中还说,世界上几乎所有机器人开发商仍然需要从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采购关键部件。
中国的雄心并非空谈,而是源于顶层的精准谋划。2023年,工信部出台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可见一斑。《意见》从发展目标、技术突破、产品培育、场景应用、产业生态等方面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描绘了国家级的蓝图。值得注意的而是,《意见》中指出,
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这一国家级技术导向,正加速转化为地方的创新实践。成都,这座中国西部的科技重镇,天生拥有发展具身智能的创新基因。
就机器人的“肢体”来说,作为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成都地区拥有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成都-重庆经济圈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达到万亿级别,涵盖了从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到软件与信息服务的全链条。这一坚实的基础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公开消息,截至2024年末,成都聚集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2000多家,汇聚华为、华虹、京东方等企业50余家,培育卫士通、极米科技、天邑康和、创意信息等本土上市企业30多家。这为人形机器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土壤。一家在成都地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公司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材料和配件,使得其成本大大降低。
总部位于绵阳的富临精工,在成都已经建立了研发中心,该公司成功布局机器人智能电关节,整合了减速器、智能控制及电机技术,其谐波减速器和行星减速器产品已实现小批量生产和交付,并与智元机器人等头部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都的瑞迪智驱自主研发的永磁制伺服制动器和轻量化、紧凑型的超小谐波减速机,以及正处于研发测试环节的滚柱丝杠,均可适配应用于协作机器人和人形机器。像这样的企业在成都还有很多,它们共同将人形机器人的肢体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健壮,甚至更“像人”。
不同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若是想要走进千家万户,真正动起来,势必要脱离掉电源线的束缚,做到走起来、跑起来。和很多新能源车主头痛的一样,人形机器人的续航问题也是科学家和企业试图攻破的重要技术难题。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的四川大学或能为续航问题贡献自己的“川大方案”。
由川大郭孝东团队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的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与企业一道大力推进产业化,一举打破日韩欧美对技术的垄断,使我国锂电池具有了“中国芯”。该项目核心技术已推广至103家前驱体企业的2836套装置、102家正极材料企业的275条生产线,覆盖国内70%以上的三元前驱体产能,全球市场占比超过50%,产品应用于宁德时代、LG、特斯拉、比亚迪、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无论是“肢体”还是续航,都是在“具身”上下功夫,若想做到真正的人工智能,就要在芯片和算法上集中发力。成都在让人形机器人更聪明这一点上也有自己的依仗。
天府新区的“全球首个”
直到今天,成都全市拥有电子科大、四川大学以及中电科10所、29所、30所等高校院所,布局有国家“芯火”双创基地等重大创新和服务平台。获批的建设电子科技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将进一步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通教育、科技与产业的连接通道,构建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为智能芯片产业持续注入人才活力。
在此基础上,成都结合自身产业和学术优势,紧随国家的谋篇布局,发布了《成都市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方案》”)。《方案》按照“强设计、补制造、扩封测、延链条”的思路,努力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战略备份基地和中国“芯”高地,勾勒出一幅从“生态协同”向“集群发展”跨越的产业“芯”蓝图。
据了解,成都将通过场景应用和算力提升双向发力,抢抓具身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
在场景应用上,围绕医药健康、低空经济、城市治理、文旅体验、商业零售及教育等领域深化“人工智能+”行动,支持成都海光、黑芝麻、燧原、安路科技、成都华微等智能芯片企业在对应行业的应用,全力打造一批具身智能示范应用场景。
在算力提升上,成都将持续推动高能级算力建设,构建“超算+智算+通算+边缘计算”的算力供给体系,支持华鲲振宇、华存智谷等本土企业增强多元化服务能力,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加快构建国产智能芯片生态高地。
如果说成都为具身智能提供了“全产业链土壤”,那么天府新区则凭借精准布局,成为这片土壤中最具爆发力的“创新引擎”。
兴隆湖畔的国家超算中心成都中心作为天府新区重要的算力基础设施,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成为了“兴隆湖AI大模型创新应用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天府新区以环兴隆湖4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为主阵地,以“一区一园一岛”为核心,打造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其中,“一区”即成都超算中心园区,载体面积3.5万㎡,主要为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提供关键的生产资料;“一园”即天府新经济产业园,载体面积29.6万㎡,入驻面积超过24万㎡、入住率超过80%;“一岛”即成都科创生态岛,目前已引进月之暗面(KIMI)、云天励飞等14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重点企业。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就坐落于兴隆湖畔的核心区域,该公司成立于2024年4月,其核心团队在公司正式成立之前就确立了“大脑技术为先”的核心战略,旨在解决人形机器人真正的实用性,而非通过遥控实现。成立至今,公司已拥有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方向的国际顶尖研发成果30余项,尤其在“大脑”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世界模型的机器人任务执行系统(R-WMES)就是其中之一。
不仅如此,根据公开信息,该公司于今年8月正式发布全球首个AI神经网络电子皮肤。这项突破性技术采用创新性磁感应方案,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触觉感知性能,为人形机器人、医疗监测等领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并以目前全球最高力测量精度、最高分辨率,最高感知频率的性能表现刷新行业标杆,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触觉感知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心负责人张睿睿向大家介绍说:“它具有全球目前最高密度分辨率,在1平方厘米的超小面积内集成了约10万个高精度感应单元。这一性能指标刷新了电子皮肤力测量精度和分辨率世界纪录,为人形机器人精准操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触觉反馈能力。”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成果只是天府新区布局具身人工智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天府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已初具雏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聚集,多元算力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产业环境不断优化。天府新区已聚集算法研发、数据服务、智能硬件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百家,形成了从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条。
千年前,三星堆的青铜神像以超凡的想象力震撼世人;千年后,在同样这片富于创造力的土地上,天府新区正继承着古蜀的匠心基因,将人类千年来的机器人梦想付诸实践。从单个企业的技术突围到整个产业的集群崛起,天府新区的实践,正是古蜀创造力与现代创新精神的传承。从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蓝图,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引,再到成都坚实的产业基础,最终汇聚于兴隆湖畔的算力、算法与创新实践——这里,正成为中国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的一个重要起点,一步步将科幻场景变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