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璇
【关键词】“烂字小组”
【事件】前不久,社交媒体上,“史上写字最烂小组”出圈了。这个成立于2019年、以分享“烂字艺术”为初衷的兴趣小组,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起初,这只是一个自嘲调侃、彼此宽慰的社交群组;后来,有人带着重病或已故亲人的字迹前来求助,希望大家能帮忙辨认亲人笔下的“天书”。这里开始增添新功能,成为传递温暖的心灵驿站。
【点评】
常言道“见字如晤”。一手好字受人赞赏,而“烂字”也有其价值。在“烂字小组”,有人分享幼时初学写字时歪歪扭扭的字迹,每个稚嫩的笔画都“烂”出纯粹童真;还有人分享“一塌糊涂”的高中习题册,“逐渐向图画靠拢”的笔迹,记录着为梦想奋斗的青春时光。
这些“烂字”,提醒着我们重新思考书写的意义——或许“见字如晤”的真谛,并不在于字是否写得美,而是透过笔画理解书写者彼时的心境与故事,窥见藏在笔迹里的感悟与情思。
正是这些“看见”“读懂”,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悄然生成。“外公的遗言求辨认”“家人病重说不出话写下来的,麻烦大家帮忙破解一下吧”……痛苦与悲伤中的求助,等来的是充满善意的回音。有人用不同颜色的笔潜心推测各种可能,有人顶帖让这些求助被更多人看到,还有语文老师发挥职业专长拆解分析。大家齐心协力,只为在横竖撇捺间推衍亲人的牵挂,在错字漏笔中捕捉生命的余温。
文字,自诞生之初,便肩负着传递心意、联结你我的使命。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对“烂字”的“解码”不论正确与否,都是同遗忘的对抗、对淡漠的拒绝。那些看似充满沟通障碍的潦草字迹,成为陌生人之间共情的纽带。温情与遗憾、伤感与慰藉在此交融,有笑有泪、有暖有盼,铺展出一幅动人的人间图景。
见字如晤,不止于字。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传递,折射出公益的本真模样——它无需宏大叙事,也不必刻意标榜,而是源于个体对情感联结的执着追寻,成于普通人对抗孤独、拥抱生活的自发默契。
更深一层来看,这种对“人”本身的珍视,对“被看见、被理解”的精神需求的呼应,彰显出对个体价值的真切尊重,而这正是现代文明应有的底色。从“烂字小组”中,我们看到,每个人都能成为善举的发起者与受益者,由此凝聚成照亮人心的力量,既为个体心灵寻得安放的港湾,也为社会织就了一张充满温度的互助网络。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人人都有独特的经历与体验,也都需要从阳光中获取能量、在风雨中相互依偎。让我们珍惜彼此间的联结,用心去感受每一个来自他人的温暖信号,让善意双向流淌,让温情持续传递,让微光汇聚成璀璨星河,共同书写属于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