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刀轻松划开桥梁上的橡胶板,稍一用力便能扯断的瞬间,包银高铁银川至巴彦浩特支线(银巴铁路)的安全底线,在记者的镜头下被撕开了一道刺眼的裂缝。近日,山西经济日报等媒体曝光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铁建旗下中铁十六局在该项目中使用的三元乙丙橡胶板,实测拉伸强度仅 1.78MPa,仅为国家标准(≥12MPa)的 15%,而其主要成分实为耐候性较差的异戊二烯橡胶,而非采购公告中明确要求的三元乙丙橡胶。这一 “以次充好” 的行为,不仅可能缩短桥梁结构使用年限,更给未来铁路安全运行埋下了难以预估的隐患。此刻,恐怕中铁十六局的领导们这个周末睡不好觉了 —— 这场突如其来的质量风波,不仅关乎企业声誉,更牵扯着万千旅客的生命安全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公信力。
![]()
现场直击:“一扯就断” 的橡胶板与粗糙的真相
在银巴铁路银川境内的多个施工现场,记者的实地调查揭开了令人心惊的现状。铺设在铁路两侧混凝土电缆槽及桥两侧钢横梁之间的三元乙丙橡胶板,本应承担分散压力、减震缓冲和密闭防水的关键作用,是保障桥梁结构稳定的 “隐形卫士”。但实际情况是,这种核心材料竟脆弱得不堪一击:小刀可轻松划开表层,割下的橡胶条稍用力便断裂,断面布满不规则大颗粒,孔洞边缘还残留着大量橡胶纤维 “毛刺”。业内人士直言,正常的三元乙丙橡胶制品截面光滑,如此粗糙的质感,大概率是采用了价格低廉的替代橡胶。
专业检测机构的报告进一步印证了隐患的严重性:送检橡胶板的拉伸强度仅为 1.78MPa,不足标准值的六分之一,而材质分析明确其主要成分为异戊二烯橡胶。资料显示,异戊二烯橡胶在耐候性、使用寿命上远逊于三元乙丙橡胶,在铁路桥梁的恶劣使用环境中,极易过早老化失效。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场部分橡胶板既无生产厂家 Logo,也无型号参数,完全违背了采购公告中 “便于质量追溯” 的明确要求,成为无法溯源的 “三无产品”。
各方回应:“不知情” 与 “合规抽检” 的矛盾漩涡
面对记者的质疑,中铁十六局银巴铁路项目部负责人张国俊的回应充满矛盾。他先是表示 “不了解这种材料,无法评判一扯就断的现象”,随后又辩称 “材料用得不多”,但公开采购公告显示,项目部今年 5 月曾计划采购约 2.5 万块三元乙丙橡胶垫板,目前已进场三批次 9000 块,且大部分已铺设使用,第四批次也即将交付。当被问及为何同一供应商的材料会出现 “抽检合格” 与 “记者送检不合格” 的巨大反差时,张国俊仅以 “不知道” 回应,强调 “只看抽检报告,合格就取货使用”。
监理单位甘肃信达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的态度同样令人费解。现场负责人迟金富声称抽检流程完全合规,验收仅以报告为准,但当记者进一步核实细节时,监理公司却始终拒绝回应。值得注意的是,项目部提供的第三批次抽检报告显示,仅抽取 3 块样品便得出 “合格” 结论,而记者随机抽取的多块已安装橡胶板均存在明显质量问题。这种 “抽样数量过少、检测标准形同虚设” 的抽检模式,究竟是流程疏漏,还是为 “以次充好” 打开了方便之门?
追问根源:谁为这场质量危机负责?
中铁十六局的领导们彻夜难眠的背后,是三个亟待解答的核心问题,更是对整个项目管理体系的深度拷问。
其一,采购监管为何形同虚设? 采购公告中明确要求 “禁止掺再生胶”“带厂家 Logo 以便追溯”,但实际进场的材料不仅材质造假,更连基本的溯源标识都没有。作为大型央企,中铁十六局的采购审核流程理应严格规范,从供应商资质审核到材料进场验收,为何未能挡住这批 “假三元乙丙橡胶板”?是招标环节存在利益输送,还是验收过程中敷衍了事?要知道,2.5 万块橡胶板的采购规模并非小数,如此大规模的 “偷梁换柱”,若没有内部管理的漏洞,绝不可能轻易实现。
其二,质量把控为何沦为 “纸上谈兵”? 项目部负责人一句 “不了解材料性能”,暴露了其专业能力的缺失与责任意识的淡薄。作为铁路建设的核心施工单位,对关键材料的基本性能一无所知,仅凭第三方抽检报告便草率收货,这是对工程质量的极端不负责任。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监理单位全程参与抽检却未能发现问题,所谓的 “合规流程” 是否只是走过场?当抽检样本仅为 3 块,且未对材料外观、手感等基本指标进行复核时,这样的检测结果又有何公信力可言?
其三,安全意识为何让位于 “成本控制”? 业内人士透露,异戊二烯橡胶的价格远低于三元乙丙橡胶,采用替代材料无疑能降低采购成本。但铁路工程事关公共安全,每一块材料的质量都直接关联着后续数十年的运行安全。中铁十六局作为央企,本应承担起 “安全第一、质量至上” 的社会责任,却在小小的橡胶板上动起了 “省钱” 的心思,这种短视行为,不仅违背了工程建设的基本准则,更触碰了安全生产的红线。
专家警示:小材料关乎大安全,隐患不容轻视
“别看橡胶板不起眼,它是桥梁结构的‘缓冲器’和‘防水阀’。” 西部某大学专家强调,三元乙丙橡胶板的质量直接影响桥梁的受力均衡与使用寿命。在长期列车荷载、风雨侵蚀等恶劣环境下,拉伸强度仅达标的 15% 的橡胶板极易开裂、老化,导致混凝土电缆槽与钢横梁直接接触,不仅会加速结构磨损,还可能引发漏水、腐蚀等连锁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桥梁稳定性,给铁路运行带来致命风险。这种隐患短期内或许难以显现,但随着时间推移,一旦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失效,后果不堪设想。
截至发稿,记者联系中铁十六局董事长吴言坤未获回应,而项目部所谓 “后期发现问题将清退更换” 的承诺,更像是一种被动应对。目前,9000 块问题橡胶板已大部分铺设到位,第四批次材料也即将交付,若不立即启动全面排查与更换,未来的整改成本将大幅增加,而已经埋下的安全隐患,更不是简单的 “清退更换” 就能完全消除的。
结语:央企担当不能 “掺假”
银巴铁路作为包银高铁的重要支线,是区域交通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不仅关乎地方经济发展,更承载着公众对央企工程的信任。中铁十六局此次暴露出的材料 “以次充好” 问题,绝非偶然,而是内部管理、责任意识、安全理念多重缺失的必然结果。这场质量风波,给所有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敲响了警钟:工程质量无小事,每一块材料、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中铁十六局的领导们这个周末睡不好觉,或许只是这场危机的开始。接下来,如何回应公众质疑、如何全面排查整改、如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才是检验企业担当的关键。我们期待中铁十六局能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彻底清除安全隐患,也希望相关监管部门能介入调查,严肃追责问责,让 “偷梁换柱” 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以维护铁路建设的安全与公信力。毕竟,在公共安全面前,任何侥幸心理与敷衍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与公众的唾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