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esigning unique mechanical modes through an extension of the quantum hopping method
从微观世界到宏观工程的奇妙桥梁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用描述电子在晶体中"跳跃"的量子理论,来设计现实世界中的力学材料,会发生什么?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正是实现了这样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跨越——将量子物理中的"跳跃方法"(hopping method)引入到力学超材料的设计中,开辟了一条从微观量子世界通往宏观力学工程的创新之路。本论文的第一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聂浩然,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沈翔瀛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徐磊。
问题的起源:传统方法的困境
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力学超材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这类材料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可以展现出自然界中罕见的奇特性质——比如被压缩时反而会横向膨胀的负泊松比、能够单向传播振动的拓扑边界态等。这些性质在减震降噪、精密仪器、柔性机器人等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
然而,设计这类材料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上,工程师需要对每个质点写下牛顿运动方程,然后求解整个系统的振动模式。当系统规模变大、结构变得无序时,这种方法的计算效率急剧下降,复杂度也变得难以控制,严重阻碍了对大规模、无序力学网络的深入研究。
灵感的火花:量子世界的"跳跃"
研究团队的突破性想法来自凝聚态物理中一个经典而优雅的理论框架——跳跃方法。在量子力学中,这个方法被用来描述晶体中的电子行为:电子被束缚在原子轨道上,但可以在相邻原子之间"跳跃",这些跳跃的强度决定了材料的能带结构和电子性质。
研究者敏锐地发现,力学网络中节点的振动位移,在数学形式上可以类比量子系统中的波函数;而连接节点的弹簧刚度,则对应着量子跳跃的振幅。基于这个洞察,他们发展出了一套专门针对力学超材料的"力学跳跃框架"。
核心技术突破
在技术实现上,研究团队的方法可以概括为:
构建动力学矩阵的新方式:传统方法需要对每个节点逐一列写方程,而跳跃方法直接从"相互作用"出发。对于任意两个由弹簧连接的节点i和j,矩阵元素Kij由弹簧刚度tij乘以包含几何信息的张量Θij构成。这种"以边为中心"而非"以点为中心"的构建方式,使计算效率大幅提升。
实验数据显示,当系统节点数达到3,025个时,新方法的计算速度比传统直接求和法提升了90%以上。这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为分析大规模复杂网络打开了大门。
三大设计视角:从理论到应用的飞跃
跳跃方法不仅提高了计算效率,更重要的是为力学超材料设计提供了三个全新的思考维度:
1. 连接性视角:拓扑由"谁连着谁"决定
研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材料的拓扑性质主要由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连接性矩阵Dc)决定,而与具体的几何构型关系不大。
这就像一座城市的交通网络,决定交通流动模式的主要是道路的连接拓扑,而不是道路的具体形状。研究者以谷霍尔绝缘体(Valley Hall Insulator)为例证明,即使几何构型完全不同(从有序晶格扭曲变形,甚至变成无序结构),只要保持相同的连接方式,系统就能展现相同的狄拉克锥特征和拓扑边界态。
这一发现意味着工程师可以在保持功能不变的前提下,灵活调整材料的几何形态以适应实际制造条件,大大拓展了设计自由度。
2. 跳跃相互作用视角:各向异性带来的新物理
如果将连接节点的弹簧从各向同性改为各向异性(即在不同方向上有不同的刚度),会发生什么?研究团队发现,这会导致原本对称的狄拉克锥向相反方向倾斜,而且倾斜程度与各向异性的强度成正比。
更引人注目的是,当将两个具有相反各向异性的区域拼接在一起时,它们的界面不仅会产生边界局域态,还会出现一种独特的"体约束态"——振动被限制在半个系统内,无法穿透到另一半。
这种现象在拓扑物理中非常罕见,它提供了同时控制边界和体态的新途径,可能为设计定向振动传输、能量局域化的器件开辟道路。研究者还指出,这种力学实现的倾斜狄拉克锥可能成为探索非线性谷霍尔效应和谷电子学的平台。
3. 现场势视角:从量子类比到独特设计
跳跃方法的第三个设计维度来自"现场势"(on-site potential)的概念。在量子系统中,现场势代表电子在某个位置的能量;在力学系统中,研究者通过在每个节点上连接一个直接接地的弹簧来实现力学版的现场势。
筛选纯拓扑态:在实际系统中,往往同时存在"拓扑边界态"(由体的拓扑性质保护)和"平凡边界态"(仅由物理边界产生)。通过巧妙设计空间变化的现场势(如线性梯度),研究者成功地将平凡边界态的频率"推离"目标频段,从而在实验中分离出纯净的拓扑态。这解决了拓扑材料研究中的一个长期困扰——如何在实验上清晰地观测和应用拓扑保护态。
绝缘体-导体转变:更进一步,通过对不同子晶格施加相反梯度的现场势,研究团队展示了如何在单一体材料中创造局域态,甚至实现从绝缘体到"类导体"的转变——能隙中的平坦态被调制成弯曲的导带结构。
近零频率拓扑态:或许最令人兴奋的是负现场势的应用。通过使用预压缩弹簧实现负势能,研究者成功地将拓扑边界态的频率从36 Hz降低到接近0 Hz。这种超低频拓扑振动态在减震降噪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无需增加系统质量,仅通过势能调控就能实现低频隔振。
从有序到无序:统一的设计框架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建立了适用于有序和无序系统的统一框架。研究表明,只要保持相同的连接性矩阵,有序晶格和无序非晶结构可以展现相同的拓扑边界态。
这打破了传统观念中"拓扑性质需要周期性晶格"的限制,为非晶态拓扑材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者还提出,通过结合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和无序结构,可能实现类似液晶的性质——位置无序但取向有序,未来或许可以基于此发展一类"拓扑软物质"结构。
应用前景与未来展望
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理论创新,更在于为实际应用开辟了多条路径:
1. 智能减震降噪:近零频率拓扑态可用于设计无需笨重质量块的低频隔振器,在精密仪器、建筑工程中有广阔应用。
2. 定向能量传输:各向异性相互作用产生的边界态和体约束态,可用于设计单向波导、能量收集器等器件。
3. 可重构超材料:基于连接性设计的自由度,可以开发几何可变但功能不变的柔性材料,适应复杂工作环境。
4. 非晶态功能材料:统一框架使得在无序系统中也能精确设计功能,为玻璃态、凝胶等软物质的功能化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者在文章最后也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在这个框架下,进一步探索现场阻尼、驱动力和非线性效应,可能产生更丰富的物理现象。
结语:桥梁的意义
这项研究最深刻的启示,或许在于它展示了跨学科思维的力量。量子物理和经典力学,看似相距遥远的两个领域,通过数学形式的类比建立了深刻联系。动力学矩阵D之于力学系统,正如哈密顿量之于量子系统——它们都描述了系统的本征态和本征值。
从电子的量子跳跃到弹簧振子的振动,从布里渊区的能带到声子谱的频散关系,这座桥梁不仅让我们能够用量子的语言思考经典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为材料设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高效的、直观的思维框架。
在这个意义上,这项工作不仅是方法学的创新,更是物理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它再次证明,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寻找不同领域之间的共性时,往往能够发现通往创新的捷径。
文献信息:
• 标题:Designing unique mechanical modes through an extension of the quantum hopping method
• 作者:Haoran Nie, Xiangying Shen, Lei Xu
• 期刊:PNAS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22 (46) e2423603122,https://doi.org/10.1073/pnas.2423603122
• 单位: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理学院
热 知
李保文课题组公众号|rezhi202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