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武城11月12日讯98%以上的提纯率、20%的能耗降幅、年产能5万余吨的智能车间——这组亮眼数据,勾勒出武城县棉纺织企业如何通过升级“数字孪生”技术,从传统生产向数字转型的清晰轨迹。
在山东融运棉业智能化生产车间内,四条全新智能化梳棉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其“数字孪生”技术通过物理模型和物联网传感器,长期困扰行业的“三丝”杂质被精准剔除,棉花提纯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
“头发、塑料带、尼龙丝,棉花以外的都属于‘三丝’。它跟棉花的性质不一样,如果不把‘三丝’最大程度剔除出去,它会给下游纺织企业造成用的时候不好用,断头率高。”山东融运棉业有限公司车间主任赵之振说。
智能化梳棉生产线通过集成高精度视觉识别和自动化分拣技术,能够实时捕捉棉流中的“三丝”并精准剔除,不仅提高了挑拣效率,还降低了人工成本。
“棉花和‘三丝’经过灯光照射显示的颜色不一样,里面有个气体把它喷出来。”山东融运棉业有限公司车间主任赵之振说。
作为一家专注生产特种纺纱配棉的企业,融运棉业曾受传统模式束缚,深陷“能耗高、利润薄”困境,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产业新生的转机,始于一场精准的科技赋能。在我县工信部门的精准指导下,融运棉业投入1.5亿元引进瑞士智能化梳棉生产线。不仅攻克了“三丝”剔除这一技术难题,更让企业能耗降低20%,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发展桎梏,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突破新生”的华丽转身。
凭借智能化改造后产出的高纯度原料,融运棉业成功斩获国内一家纸浆板生产企业的原料供货资质,产品附加值实现大幅提升。今年,企业成功入选山东省2025年度第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目前,年产能达5万余吨的智能车间已全面投产,昔日的传统企业如今已成为县域产业新生的标杆。
“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扶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引入智能设备、革新生产工艺,推动更多‘老车间’变身‘智慧工厂’。”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产业政策与技术改造股股长隋源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