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池里军 白松
2025年11月13日晚七点半,河南艺术中心音乐厅的灯光渐暗,随着钢琴前奏的第一个音符流淌而出,莫扎特经典歌剧《女人心》的帷幕徐徐拉开。然而,这并非一场寻常的商业演出,舞台上的光芒,属于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的莘莘学子;舞台下的掌声,则是对一场深刻而成功的教学实践的最高礼赞。由著名声乐教授、教育家韩梅老师执导,全体主演及钢琴艺术指导均由本院师生担纲的此次制作,不仅是一次艺术才华的展示,更是一次“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教学宣言,它成功地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音乐人才开辟了一条富有启示性的新路径。
![]()
一、 跨语境的智慧:原文演唱与中文对白的创造性融合
本次制作最引人注目、也最大胆的创新,莫过于在“演唱采用原文,宣叙调采用中文对白”这一处理手法上。这一选择,绝非简单的技术妥协,而是基于深刻教学考量与艺术传播思维的创造性决策。
莫扎特的歌剧,其音乐与语言的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采用原文(意大利语)演唱咏叹调和重唱,是保证作品音乐韵味和风格纯正的根本。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精准地演唱外语歌词,掌握其语感、语调与发声位置的结合,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必修课。从研究生一年级李樽饰演的费南多,到三年级韩记兵饰演的古列莫,以及三位饰演芙迪莉吉的女高音(特邀林韶、王昕彤、夏润欣)和女中音魏慧慧等,他们在咏叹调中所展现的,不仅是优美的歌喉和稳定的技术,更是对意大利语歌唱咬字的良好把握,这使得莫扎特笔下那些精妙的旋律线条和情感起伏得以原汁原味地呈现。
![]()
然而,传统歌剧演出中,大量的“宣叙调”往往是推动剧情、交代情节的关键,但其快速的、朗诵式的演唱方式,对于绝大多数不熟悉剧情和外语的中国观众而言,构成了巨大的理解障碍。韩梅教授导演团队巧妙地将这些宣叙调改为中文对白,其教学与艺术效益是多重的:
首先,它彻底打破了观演隔阂。 观众无需频繁分神于字幕,能够直接通过演员生动的台词和表演,捕捉到剧中两对恋人被捉弄时的微妙心理、老光棍阿方索的世故狡黠以及女仆黛斯皮娜的俏皮灵动。田英棒饰演的阿方索,用中文台词将这位幕后操纵者的玩世不恭与略带讽刺的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增强了戏剧的喜剧效果和代入感。
![]()
其次,它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表演要求。 这一处理迫使学生们从“歌唱家”向“戏剧演员”进行转变。他们不能再仅仅专注于声音,还必须掌握台词的节奏、语气以及相应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例如,魏慧慧饰演的多拉贝拉和夏润欣饰演的芙迪莉吉在得知“情人”即将奔赴战场时的中文告别戏,以及后来被新“追求者”打动时的内心挣扎,通过真切的对白和表演,其情感的转折远比单纯演唱外语宣叙调更能让观众感同身受。这正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舞台需要的,是能唱会演的音乐戏剧家,而非仅仅是声音的机器。
最后,这一创新本身也是对经典的“活化”。 它让我们看到,经典并非一成不变的化石,在教学领域,它可以且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智慧的“在地化”处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核心——即全面培养学生的舞台综合能力。
![]()
二、 舞台作为课堂的延伸:教学成果的立体化检阅
这场演出,本质上是一堂被无限放大和升华的公开课。音乐厅的舞台,成为了检验平日琴房、排练厅里教学成果的最高级考场。
1. 角色塑造与梯队建设:
演员阵容的安排清晰地体现了教学中的“传、帮、带”精神。主要角色均由研究生担纲,这既是对高年级学生专业能力的信任与肯定,也是一次严峻的毕业前综合考核。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如韩记兵(古列莫)、王昕彤、夏润欣(芙迪莉吉)、田英棒(阿方索),他们的表演显然更为成熟,对角色性格的把握和声音的控制都展现出临近毕业时应有的水准。特别是田英棒,他将阿方索这一复杂角色——既是大儒主义的实验者,又带有一丝看透世事的温情——塑造得可信且富有层次。
而研究生一年级的李樽(费南多)的出演,则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梯队性。与学长学姐同台,既是压力,也是绝佳的学习机会。这种跨年级的合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艺术交流和共同成长。特邀林韶的加入,或许也为在校生提供了一个观摩与切磋的标杆。
2. 钢琴艺术指导的核心作用:
在本次制作中,由河南大学教师王灿担任的“钢琴艺术指导”角色,其分量丝毫不亚于指挥。在没有完整乐队的情况下,一架钢琴要承担起整个歌剧的音乐骨架、和声支撑和戏剧氛围营造的重任。王灿老师的演奏,不仅是精准地“伴奏”,更是积极地“引领”和“对话”。她需要敏锐地跟随演员的呼吸和戏剧节奏,在关键时刻推动音乐前行,在抒情段落则烘托氛围。她的成功执棒,确保了整部歌剧音乐进行的流畅与完整,也向学生们示范了如何与协作伙伴进行深度互动,这本身就是一堂极其宝贵的实践课。
![]()
3. “韩梅导演”模式的启示:
韩梅教授作为著名声乐教育家,由她担任导演,意味着整个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她能够从最根源的声乐技巧、语言处理,到最终的舞台呈现、戏剧表达,对学生进行一以贯之的指导。这种“导师导演制”确保了艺术理念的统一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她敢于让学生挑战《女人心》这样角色心理复杂、重唱技巧要求高的莫扎特经典剧目,本身就体现了巨大的教学勇气和远见。
三、 开辟新路径:对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深远意义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版的《女人心》,其价值远超一场成功的演出,它更像一个宣言、一个范本,为当下乃至未来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其一,它确立了“舞台导向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侧重于单项技能的培养(声乐学生只管唱,器乐学生只管奏),容易与舞台实践脱节。本次制作将教学直接延伸到真实的舞台环境中,让学生完整体验从排练到演出的全过程,直面观众的真实反馈。这种“实战”所获得的经验、发现的问题,是任何课堂都无法给予的。李樽、韩记兵等学生在舞台上与对手演员的眼神交流、在重唱中的声部平衡与协作、在戏剧冲突中的即时反应,这些都是成为“实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
其二,它倡导了“融会贯通”的综合素养观。 本次演出成功证明了,一个优秀的音乐人才,不仅需要精湛的演唱/演奏技术,还需要语言能力(外语与母语)、戏剧表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乃至舞台心理素质。这种综合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女人心》这样完整的剧目排演来实现。它打破了声乐、钢琴、表演等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一次完美的跨课程、跨专业的融合教学。
其三,它提升了地方院校的艺术自信与文化担当。 在河南艺术中心这样的省级最高艺术殿堂上演自制歌剧,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它向社会宣告,高等艺术教育不仅是关起门来的象牙塔,它同样可以产出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产品,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对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对于激发在校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学习热情,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演出结束,掌声如潮,为费南多与芙迪莉吉的爱情考验,为古列莫与多拉贝拉的情感游戏,也为阿方索最终那句“世事皆如此”的慨叹。但更持久的掌声,应当献给幕后运筹帷幄的韩梅教授,献给辛勤耕耘的王灿老师,以及每一位在舞台上破茧成蝶的年轻学子。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的这台《女人心》,是一次勇敢的探索,更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它用智慧化解了经典与当代观众的距离,用舞台检验并升华了课堂的教学成果。它生动地证明,教学与舞台实践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这条路径,无疑为全国同类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的“河大方案”。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未来音乐舞台的希望——那将是一群不仅技艺精湛,更懂得如何用音乐讲述故事、触动心灵的,真正的表演艺术家。
编辑:白 松
二审:白 松
三审:池里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