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中国汽车第一大海外市场的俄罗斯,短短一年间从榜首跌至第三,出口量腰斩近六成。
表面是政策加码、消费疲软、产品水土不服,实则揭示一个转折,靠出口红利“赚快钱”的时代结束了。
哈喽大家好,小汉这篇观察,就来拆解这场出口“大跳水”。
![]()
中国汽车这些年在全球市场可以说是顺风顺水,2024年出口量达到585.9万辆,蝉联全球第一。
新能源汽车更是成为增长核心,在欧洲、墨西哥等市场一路高歌猛进。
![]()
但让人意外的是,曾经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俄罗斯,却出现了断崖式下滑。
2025年前9个月,中国汽车对俄出口只剩35.77万辆,同比暴跌58%。
俄罗斯从出口榜首直接掉到第三位。
![]()
要知道,2023年中国汽车对俄出口还暴涨340%,2024年更是以115.8万辆的成绩稳坐第一。
短短一年时间为何会冰火两重天?背后的两个现实原因,藏着市场变化的必然逻辑。
政策加码推高出口成本
2024年10月之前,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还处于红利期,甚至有车商能做到单车净赚10万元。
但这一切从俄罗斯政策调整开始急转直下,一系列组合拳直接击中单纯靠出口贸易的车企痛点。
![]()
首当其冲的便是报废税的大幅上调。
从2024年10月1日起,新进口汽车的报废税率一下子提高了70%到85%。
其中2.0-3.0升的车型,报废税从原来的约11.4万元人民币飙升到20.8万元,涨幅接近83%。
![]()
这还不算完,2025年1月1日起,俄罗斯又上调了进口汽车关税,系数达到20%-38%。
中国汽车的清关费用最高增加了2637元人民币。
![]()
更关键的是,这些税费对本土车企和进口车企区别对待。
俄罗斯本土品牌比如拉达,能全额返还报废税,而进口车只能硬扛。
这本质上就是通过税收杠杆,逼着外资车企在俄罗斯本地化生产。
![]()
俄罗斯之所以这么做,核心原因很现实:
一方面要保护本土汽车产业,拉达作为国民品牌,之前长期被外来品牌挤压。
现在通过抬高进口成本,给本土车企留出生存空间,2025年9月拉达已经重新夺回俄市场销冠。
![]()
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后,俄罗斯进入战时经济状态,军费支出从500亿飙升到1500亿美元。
制造业全靠军工拉动,汽车作为支柱产业,必须实现自主可控,避免外部封锁导致产业链断裂。
同时,西方制裁让俄罗斯外汇储备紧张,卢布汇率波动剧烈,通胀率高达10%。
限制进口汽车能减少外汇外流,还能倒逼外资车企带来投资和就业,缓解经济压力。
![]()
这些政策直接让中国车企的成本大幅上升,原本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以前出口一辆新能源车到俄罗斯能赚大几万,现在税费成本就增加了十几甚至二十万。
要么车企压缩利润,要么涨价转嫁给消费者,两种选择都不好走。
![]()
结果就是,2025年一季度俄罗斯关闭的274家汽车展厅中,213家都是中国品牌,占比高达78%。
不少中小车商直接暂停对俄业务,奇瑞也缩减在俄罗斯的营运规模,甚至出售部分当地资产。
![]()
市场遇冷消费者观望
政策的冲击之外,俄罗斯市场本身的变化也让中国汽车的销售举步维艰。
整体消费需求萎缩,俄乌冲突带来的战时经济让俄罗斯经济出现结构性衰退,通胀率接近10%。
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停滞,购买力持续下降。
![]()
为了应对通胀和卢布贬值,俄罗斯央行多次上调基准利率,现在已经长期维持在21%。
这导致汽车贷款的年化利率飙升到30%,购车成本大幅增加,很多消费者只能推迟或者放弃购车计划。
![]()
2025年3月,俄罗斯新车市场销量同比暴跌45.5%,仅售79822辆。
整个市场蛋糕在缩小,中国汽车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
![]()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心态的变化。
不少俄罗斯消费者还在观望特朗普能否促成俄乌停战,期待欧美品牌能重返俄罗斯市场。
毕竟在2022年之前,欧洲、日韩车企主导着俄罗斯市场,德系、法系品牌合计占比约30%。
很多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这些品牌的品质和口碑。
![]()
前两年中国汽车能迅速占领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品牌集体撤离后的填补式增长。
并非完全靠自身竞争力征服市场。
现在消费者有了盼头,自然愿意持币观望,这也让中国汽车的销售雪上加霜。
![]()
另外,中国汽车自身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俄罗斯的地理环境特殊,纬度高、气候寒冷,对汽车的耐腐蚀性、低温性能要求很高。
但有俄罗斯媒体测试发现,部分中国新车使用两年后就出现明显生锈现象。
金属部件寿命甚至不及欧洲汽车的四分之一。
![]()
还有出租车司机反映,中国汽车的发动机寿命、悬架性能不如欧美品牌。
五年维护成本可能超过新车售价,出租车运营寿命仅15万公里,而欧洲车能达到25万-30万公里。
售后服务也跟不上,很多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出现问题后,无法及时维修,导致消费者口碑下滑。
![]()
这些问题在市场繁荣时被掩盖。
一旦市场遇冷,就成了消费者放弃购买的重要原因。
![]()
深耕不足暴露短板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暴跌。
本质上是从“赚快钱”的填补式增长,向长期深耕转型过程中的必然阵痛。
![]()
前两年市场红利期,数千家中国车商“一窝蜂”扎进出俄罗斯市场。
想着靠出口贸易赚快钱,缺乏长期布局的意识。
当时很多车企只是把国内的车型直接出口到俄罗斯。
![]()
没有针对当地的气候、道路条件进行本土化适配,也没有搭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这种“一锤子买卖”的模式,在政策收紧、市场竞争加剧后,自然难以持续。
![]()
但也有例外,长城汽车2019年就在俄罗斯图拉州建厂,采用全散件组装模式。
现在本地化率已经超过65%,不仅成功避开了高额进口税,还能享受俄罗斯的本土产业补贴。
成为抗风险的典范。
![]()
![]()
还有赛力斯靠着正规合作渠道2025年1-5月对俄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245%,销量直接翻倍。
这说明不是俄罗斯市场没机会,是玩法已经变了,单纯的出口贸易已经行不通,必须扎根当地。
![]()
现在俄罗斯的进口限制只会越来越严,报废税计划每年再涨10%-20%,直到2030年。
对中国车企来说,想要在俄罗斯立足,必须做好三件事。
![]()
一是深化本地化生产,核心部件本地化率得超过60%,像长城那样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
二是补全售后服务,解决维修难、零部件供应慢的问题,提升服务覆盖率。
三是聚焦新能源等优势领域,针对俄罗斯的极寒环境优化产品性能,避开和本土车企直接竞争。
![]()
中国汽车对俄出口的暴跌,看似是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打击,实则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次“成人礼”。
过去靠市场空白赚快钱的时代已经结束。
未来的全球化拼的是本地化生产能力、产品适配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
![]()
虽然短期阵痛难免,但只要中国车企能沉下心来深耕市场,解决自身短板。
俄罗斯市场依然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
毕竟中国汽车的技术实力已经今非昔比,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智能配置都有明显优势。
只要找对方法就能在俄罗斯市场重新站稳脚跟,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全球化突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