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明星、企业家、学者集体下场带货,影响力被滥用,社会信任体系便开始松动。
带货不是错,但当所有能带路的人都去带货,社会就会迷路!
曹德旺先生的警示
“莫以影响力挤占普通人的生存空间。”曹德旺先生说这句话时,中国正陷入一场全民带货的狂欢。
明星在带货,企业家在带货,教授也在带货。流量的光照到哪里,谁就去那里晒太阳。镜头前,是熟悉的面孔——他们推销的不只是商品,还有自己。
这不是谁在卖什么,而是谁在用身份改写公平。当影响力变成通行证,信任被量化成收益,那些原本应当塑造文化、推动产业、守护思想的人,开始与普通人争夺注意力与生计。
带货无罪,失位才是罪。一个社会的秩序,建立在分工与信任之上。当分工被流量打乱,信任就会塌陷。于是,影响力成了新的权力;而权力,却在变现的喧嚣中失焦。
从带货到带路,不只是生意的切换,而是文明的自救。
当影响力被滥用
曹德旺先生并不是反感带货。他看得更深——看到了一个社会信任结构的塌陷。
在他眼里,美国的明星、企业家、学者之所以少有“集体下场”,并非他们不懂流量,而是他们有一种“角色边界的自觉”。
明星属于文化系统,他们的价值在于传递精神;企业家属于产业系统,他们的责任在于创造就业;学者属于思想系统,他们的使命在于守护真理。三者相互独立,却共同构成社会的“信任三角”。
而在中国,这个三角正在塌陷。明星变商人,企业家上镜,学者成网红。那些本应供给精神、供给产业能力、供给知识秩序的人,开始亲自下场收割流量。他们以为在“开源”,其实在透支信任;以为在“降维”,其实在降格。
当身份的边界被商业打通,影响力就成了新的货币。在注意力经济的浪潮下,每一个“能被看见的人”,都被算法催促着“带点什么”。结果是——话筒被更少的人握住,机会被更多的人失去。流量成了隐形的权力,而影响力,成了新的不公平。
带货不是问题,问题是谁该带路。影响力本是一种社会责任,它的意义在于反哺,而不是收割。
当影响力被滥用,信任的结构就开始坍塌。
![]()
中美差异:谁在带文化,谁在带货
中美之间的真正差距,不只在制造业的精度,更在社会分工的稳定。
在美国,明星、企业家、学者之间,存在一种被文化约束的“角色自觉”。明星以艺术立身,他们需要公众的喜爱,但更害怕被认为“俗气”;企业家以创新立命,他们可以登台演讲,却不会在镜头前推销商品;学者以思想立魂,他们的威望来自研究,而非粉丝。
这种边界让社会的信任系统得以平衡——名人享受关注,却仍保持着与公众的“角色距离”。那是一种体面,也是一种责任。
而在中国,这条边界线正在模糊。当社会的一切评价体系都指向流量,所有角色都被同一个算法吸进去。明星发现拍戏不如带货快,企业家发现直播比造厂省,学者发现短视频比论文热。于是,艺术被娱乐稀释,产业被表演取代,知识被算法改写。
2024年,一位知名企业家直播首秀,短短两小时成交额破五千万,数十家企业随即效仿;同年,多起明星直播翻车事件登上热搜,一位大学教授因“学术带货”引发争议。这些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当社会的价值秩序被流量逻辑重新编码,信任的来源就开始反转:不是谁做得久被信任,而是谁曝光多被信任。
这并非偶然,而是结构的必然。在一个信息过剩的社会里,注意力成为新的稀缺资源。谁能聚焦目光,谁就能定义现实。但在中国的快商业逻辑中,影响力不再是成果的回报,而是资源的起点。“先被看见,再去创造”,成了时代口号。
美国的名人体系,是“成就带来影响”;中国的名人体系,是“影响带来成就”。
这种逻辑的不同,决定了文明的走向。美国社会崇尚创造者,他们的信任来自作品、技术与思想的积累;中国社会则追捧曝光者,信任被短视频、榜单、热搜重写。前者的路径是“积累—影响”,后者的路径是“影响—变现”。当影响力成了起点,而不是结果,短期主义就成了社会的共同病。
当然,这不是文化优劣的问题。这种差异,也与产业结构、媒介制度、行业传统等多重因素相关。在价值判断之外,我们也应体谅结构动因——克制的形成需要长期制度环境,而中国正在补这一课。
带货的狂欢
影响力,本该是一种信任的回报,却在这个时代变成了可流通的货币。当信任被量化,当声望可以直接变现,影响力就不再是一种责任,而成了一种权力。
明星带货,是娱乐的商业化;企业家带货,是产业的表演化;学者带货,是知识的市场化。看似不同路径,本质同构——都在用角色换收益,用信任换流量。
这一幕并不陌生。你会看到,企业家走进直播间,语气比主持人更娴熟,镜头比车间更亮。也会看到,名校教授推销书单,谈的不是思想,而是折扣。更会看到演员直播翻车,却凭哭诉赢得同情。身份在重构,尊严在稀释。影响力越喧嚣,社会的秩序越沉默。
当影响力取代努力,社会的努力就会失焦。
在这场影响力的浪潮里,有人被裹挟,有人主动迎浪。
他们的存在,让这场“带货狂欢”有了温度。他们并非堕落,而是自救。在一个被流量裹挟的时代,他们用行动提醒社会:“带货不是堕落,也许是带路之前的一次练习””他们努力在功利与理想之间寻找平衡,在现实与信仰之间留下体面。只是,当“自救”成为常态,系统就该反思——为什么他们必须如此?
更深层的问题,是结构性的。当话筒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公平就不再基于规则,而基于声量。影响力成了隐形的权力,流量成了新的分配机制。那些原本该带文化、带产业、带信仰的人,开始被鼓励去“带销量”“带话题”“带情绪”。他们越喧嚣,社会越焦虑;他们越变现,文明越空心。
带货本无罪,方向错位才是罪。它让社会从“作品逻辑”滑向“人设逻辑”,从“积累回报”滑向“曝光变现”。表面看是经济创新,实质却是文明的退化。因为在这场影响力的狂欢中,公共角色正在失去公共性,信任正在被私有化。
![]()
信仰失位:为什么没人再带路
为什么中国的明星、企业家、学者,会在同一个时代同时失位?这不是个体选择,而是信仰系统的崩塌。
过去,人们仍相信“角色的意义”。明星相信艺术能改变人,企业家相信产业能强国,学者相信知识能照亮社会。
这种信仰,让每个角色都有尊严,也让社会有秩序。
但当金钱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信仰开始瓦解。商业逻辑像潮水,吞没了艺术、产业与思想的自我约束。资本可以包装作品,也可以包装人设;流量可以制造信任,也可以取代真理。算法取代了信念,曝光代替了成就。
于是,角色信仰被重新编程——人们不再追求“做对的事”,而是追求“被看见的事”。
明星不再相信作品,企业家不再相信产品,学者不再相信学问。他们相信的,只剩“曝光”。曝光越多,价值越高;声音越大,权力越近。在这样的社会心理结构中,带货就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本能。因为在一个信任稀缺的时代,最容易获得信任的方式,就是“不断出现”。
这正是“集体失位”的根源。当社会的信仰消失,角色的自觉也随之消失。每个人都在往外跑,却忘了为什么出发;每个人都在证明自己存在,却没人守护意义。
文明的根基,不在制度,而在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是文明的“微细血管”:明星输送文化的血氧,企业家输送产业的血液,学者输送思想的血清。当这些血管同时堵塞,文明的肌体就会发炎。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正是这种“系统性炎症”:艺术的免疫力下降,产业的耐力变弱,思想的温度消失。
“当信仰开始坍塌,最先被消解的,从来不是制度,而是彼此之间的尊重。”
曹德旺先生的那句警示,看似一句评论,其实是一场“文明体检”的结论。他看到的,不是带货的喧嚣,而是信仰的贫血。当影响力取代信仰,当热度取代尊严,社会就进入了角色真空。
真正的影响力,从来不是“被看见”,而是“被相信”。
带路者的回归:让影响力重新服务于价值
明星、企业家和学者,是一个社会的三根脊梁。他们的使命不是带货,而是带路。因为只有他们带对了方向,社会才不会迷路。
一个行业不死于竞争,而死于角色的自我背叛。
角色的自觉,是文明的最后防线。
带路者的价值,不在于流量,而在于方向。他们该带的是文化,而非话题;该带的是产业,而非折扣;该带的是信仰,而非热度。当这些人重新把影响力,用在“创造价值”而非“消耗信任”上,文明的血液就会重新流动。
影响力不是通行证,而是责任书。
社会的公正,不在于人人成功,而在于每个角色都被尊重。让喧嚣者赚钱,也让沉默者体面——这才是文明的平衡。
带货的浪潮终将退去,但影响力的伦理必须重建。每一个握着话筒的人,都该问自己:我是在带货,还是在带方向?我是在变现声望,还是在兑现责任?当影响力重新与责任绑定,它就能再次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能量。
社会的成熟,不在于每个人都能被看见,而在于每种角色都能被敬畏。因为真正的秩序,不靠规章维系,而靠信任支撑。而信任的重建,从每一个自觉的角色开始。
带货为利,带路为义。文明能否前行,取决于精英信哪一种。
从带货到带路,不只是商业路径的选择,而是一个时代重新找回信任,重新给角色以尊严的起点。
No.6624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战魔田默
简介:北京必爆盒子加速器联合创始人。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