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惊雷:1621 万骗局撕开 “评级神话” 的遮羞布
“全国罕见的 7 连号珍品,保粹评级保真,错过再等十年!”2023 年,河南郑州藏友王某在某钱币直播平台蹲守 3 晚,终于以 3 万元 “捡漏价” 拍下标注 “保粹 MS65 级” 的 1980 年 5 元纸币。收到货时,他特意用紫外线灯验证了评级盒的防伪标识,官网查询编号也完全匹配,可当他带着藏品去本地古玩城鉴定时,资深藏家老李只用放大镜看了 3 秒就摇头:“这是用普通流通币裁边、染色做的假,你看票面纹路都歪了。”
![]()
![]()
王某瞬间懵了,他立刻联系评级公司和主播,却遭遇 “踢皮球”:保粹客服称 “只对送评样品负责,不排除买家掉包”,主播则拉黑了他的私信。直到 2024 年初汤阴县公安局破获这起特大造假案,王某才知道,自己只是全国 1200 多名受害者之一 —— 这个由孙某牵头的犯罪团伙,先收购真评级盒拆解复刻,再将伪造的纪念币、纸币封装进去,甚至专门开发了 “仿官网查询系统”,3 年时间里骗走藏友总资金高达 1621 万元,其中年龄最大的受害者是位 72 岁的退休教师,毕生积蓄 86 万元全打了水漂。
这并非个例。2023 年南京警方查处的 “保粹假币案” 中,某藏友花 28 万元购买的 10 枚 “清代光绪元宝”,经鉴定全是现代仿品,保粹公司却以 “送评时未发现异常” 为由拒绝赔付;同年淮安警方破获的 “真盒灌假币” 案,犯罪嫌疑人用注射器将胶水注入评级盒,替换内部藏品,涉案金额达 7.4 万元。曾经象征专业、权威的评级币,如今成了藏友们最不敢碰的 “雷区”。而在这场场骗局中,评级公司只是台前的 “工具人”,一群藏在阴影里的 “帮凶”,才是乱象滋生的真正土壤。
第一幕:“帮凶” 众生相 —— 谁在为假币铺路?
1. 评级公司:责任甩锅的 “精致利己者”
河北唐山藏友杜先生的遭遇,堪称评级公司 “甩锅术” 的典型案例。2022 年,他通过某拍卖平台花 1.96 万元拍下 6 枚标注 “北宋崇宁通宝” 的古币,所有藏品均带有南京保粹的 “AU58 级” 评级封装。可当他准备转手时,鉴定机构指出这些古币的 “锈色是化学试剂泡出来的,字体没有古韵”。杜先生第一时间联系保粹,客服先是热情承诺 “1 个月内完成复检并赔付”,可等他把藏品寄回后,对方却改口称 “经核实,该批次藏品为外购合作商提供,非我司自主评级,最多赔偿 5000 元”。
经过 3 个月的反复沟通,保粹最终只愿意赔付 1 万元,理由是 “参考当前市场流通价”,全然不顾杜先生的实际购买成本。这种操作与业内知名的 “母牛评级” 如出一辙:该公司在全国设立了 20 多个分支机构,每个分支机构按评级收入的 30% 向总部缴纳 “管理费”,可一旦出现问题,总部就会以 “分支机构独立运营” 为由撇清关系。2023 年 “母牛评级假银元事件” 中,浙江藏友张某花 5.6 万元购买的 “民国三年袁大头” 被鉴定为假货,总部客服甚至直言:“你是在浙江分部评的,有问题找他们去,我们管不着。”
更恶劣的是评级公司内部人员的 “监守自盗”。业内流传甚广的 “M 先生事件” 并非空穴来风:某二线评级公司的鉴定部员工 M 某,利用负责封装环节的便利,将自己收购的仿品古币、纪念币,替换掉客户送评的真品,再将封装好的 “假币真盒” 寄回给客户。据知情人透露,M 某在两年时间里替换了至少 300 件藏品,涉案金额超过 120 万元,直到前老板偶然发现某客户反馈的 “藏品细节与送评照片不符”,才揭穿了这场骗局,而此时 M 某早已辞职跑路,躲在朋友圈发 “旅行照”,准备风声过后换个名字再入行。
![]()
2. 代言人:利益面前的 “变脸戏精”
“丹碎评级代言人” 李某的 “翻车史”,在钱币收藏圈几乎人尽皆知。2021 年,丹碎评级为了打开市场,请李某担任形象代言人 —— 这位在短视频平台拥有 80 万粉丝的 “钱币专家”,每天在直播间吹捧 “丹碎评级是行业标杆,假一赔十”,还频繁出席各地钱币交流会,出场时前呼后拥,从火车站到会场有专车接送,甚至设置 “握手合影环节”,粉丝想跟他拍张照都要先购买 2000 元以上的丹碎评级币。
可到了 2022 年,丹碎评级因 “大量假币入盒” 被央视曝光后,李某的反应堪称 “光速变脸”:他第一时间删除所有与丹碎相关的视频,在直播间哭诉说 “自己也是受害者,被丹碎骗了”,转头就签约了另一家新成立的 “中诚评级”,继续以 “资深鉴定师” 的身份带货,甚至把之前吹捧丹碎的话术,原封不动地用在了新公司身上。有藏友在评论区质疑他 “没有底线”,却被他的粉丝群管理员踢出群聊。
更讽刺的是直播平台的 “三大钱币评级代言人”—— 张某、刘某、陈某。这三人分别与保粹、公博、华夏三家评级公司绑定,形成 “独家合作” 关系:他们在直播间售卖的藏品,必须带有合作公司的评级标签,每卖出一件,评级公司会返还 15%-20% 的 “推广费”。为了营造 “热销” 假象,他们还会雇佣 “水军” 在直播间刷屏 “抢不到”“太值了”,甚至编造 “某藏品即将退市”“央行限量发行” 的谣言。2023 年某场直播中,张某推销的 “航天纪念钞评级币”,宣称 “全国仅存 500 套”,可有藏友发现,同款藏品在某电商平台上仅售 300 元,比直播间价格低了一半还多。
3. 利益链条上的 “吹鼓手”:蝇头小利换良知
线下钱币交流会上的 “赞助套路”,早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每年在全国举办的大小钱币交流会,至少有 60% 的活动会接受评级公司的赞助 —— 小到提供饮用水、伴手礼,大到承包全场餐饮、住宿。而接受了赞助的藏家、博主,往往要 “投桃报李”:不仅要在朋友圈转发评级公司的 “新品宣传稿”,还要在交流会上 “说好话”,甚至主动帮评级公司 “拉客户”。
北京藏友老赵就曾经历过这种 “道德绑架”。2023 年西安钱币交流会上,他参加了某评级公司赞助的晚宴,席间主办方工作人员反复提醒他 “多帮我们宣传宣传,以后有好藏品优先给你评”。饭后,工作人员还塞给老赵一个装有 2000 元现金的信封,老赵拒绝后,对方脸色立刻沉了下来,之后老赵再想送藏品去该公司评级,却被以 “名额已满” 为由拒绝。老赵无奈地说:“现在的交流会,不帮评级公司说好话,连门都不好进。”
![]()
朋友圈里的 “转帖乱象” 更是泛滥。有藏友整理了一份 “长期帮评级公司转帖名单”,名单里的人涵盖了从普通藏家到小有名气的博主:他们每天定时转发评级公司的 “鉴定标准”“新品推荐”,甚至编造 “某藏品经 XX 评级后升值 3 倍” 的虚假案例。可一旦评级公司出了问题,这些人又会立刻 “倒戈”—— 之前帮丹碎评级转帖的某博主,在丹碎出事后果断删除所有相关内容,转而转发 “揭秘丹碎造假黑幕” 的文章,还配上 “早就觉得不对劲” 的评论,试图洗白自己。
连一些知名钱币公众号也加入了这场闹剧:某粉丝量超 10 万的公众号,2021 年曾连续发布 12 篇文章吹捧 “丹碎盒子是收藏者的保护伞”,还推出 “丹碎评级币专属购买通道”,可当丹碎被曝光后,该公众号不仅删除了所有相关文章,还发表声明称 “从未与丹碎有过合作,之前的文章只是客观评价”,这种前后矛盾的做法,让不少粉丝直呼 “失望”。
第二幕:乱象根源 —— 为何 “帮凶” 能横行?
1. 制度漏洞:没有规矩的 “野蛮生长”
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员会在 2023 年发布的《钱币收藏市场规范化发展调研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币钞评级行业存在 “三大空白”:没有统一的评级标准、没有准入资质要求、没有明确的追责机制。这直接导致了行业的 “野蛮生长”—— 同一件 1999 年 1 元纸币,在 A 评级公司能评到 “MS67 级”(近满分),在 B 评级公司却只给 “MS63 级”(中等水平),评级结果的差异直接影响藏品价格,给造假者留下了巨大操作空间。
更致命的是监管滞后。根据现行规定,评级公司只需注册 “文化传播公司” 或 “艺术品鉴定公司” 即可开展业务,无需取得专门的资质证书,也不需要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日常监管。而对于 “假币入盒” 的问题,法律层面也缺乏明确界定:如果藏友发现评级币是假货,大多只能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赔偿,而评级公司往往会以 “鉴定存在主观差异”“无法证明藏品未被替换” 为由拖延、拒绝;即便涉及刑事犯罪,警方也多将重点放在售假端,对评级公司的追责很少,导致不少评级公司有恃无恐。2023 年南京保粹假币案中,最终只有 3 名售假人员被判刑,保粹公司仅被处以 5 万元罚款,堪称 “罚酒三杯”。
2. 利益闭环:造假成了 “产业链生意”
汤阴县公安局破获的 1621 万造假案,彻底揭开了评级币造假的 “完整产业链”:上游有专门生产仿造评级盒的工厂,能精准复刻保粹、公博等知名公司的防伪标识,甚至连官网查询系统都能模仿;中游是评级公司的 “内鬼” 或合作商,负责将假币封装进 “真盒”,每封装一件收取 50-200 元不等的 “加工费”;下游则是主播、博主等 “推广端”,通过直播间、朋友圈等渠道销售,按销售额的 15%-30% 提成。
在这个链条中,每个 “帮凶” 都能分到一杯羹:评级公司通过 “外包评级”“收取管理费” 赚钱,哪怕出了问题也能甩锅;代言人靠 “推广费”“坑位费” 获利,换个公司继续代言;主播、博主则通过 “带货提成” 快速变现。而最终的成本,全转嫁到了不知情的藏友身上。正如涟水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真盒造假比纯假币更具迷惑性,因为它利用了藏友对‘评级权威’的信任,很多受害者直到案发都不敢相信自己买的是假货。”
3. 信息差:新手成了待宰的 “羔羊”
中国收藏家协会 2024 年发布的《钱币收藏市场消费报告》显示,当前钱币收藏市场的受害者中,80% 是入行不到 3 年的新手,其中 30 岁以下的年轻藏友占比超过 60%。这些新手大多通过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接触收藏,缺乏专业知识,只能依赖评级标签判断藏品价值,这恰好成了 “帮凶” 们的 “收割目标”。
为了忽悠新手,“帮凶” 们还总结出了一套 “忽悠话术”:遇到藏品细节存疑的问题,就说 “光线影响品相,实物以官网照片为准”;遇到价格过高的质疑,就吹 “评级币有保值增值功能,越放越值钱”;遇到售后问题,就用 “藏品一经售出概不退还”“评级结果不代表绝对真伪” 等条款搪塞。更有甚者,会故意混淆 “评级等级” 和 “藏品价值”—— 比如把普通流通币评到高分,再宣称 “高分评级币稀缺,值得收藏”,让新手误以为 “评级分数越高,藏品越值钱”,却忽略了藏品本身的真伪和稀有度。2023 年,广东深圳的大学生小林就因为不懂行,花 8000 元买了一枚 “MS68 级” 的 1991 年 1 元硬币,后来才知道,这种普通硬币即便评级再高,市场价值也不超过 50 元。
![]()
第三幕:破局之路 —— 藏友该如何自保?行业该如何重生?
1. 藏友避坑:三招识别 “评级陷阱”
- 查资质:优先选择 “靠谱” 机构
收藏新手在选择评级币时,首先要核查评级公司的资质:优先选择成立时间超过 5 年、有明确复评赔付承诺、且未被媒体曝光过造假问题的公司,如公博、华夏等;对于成立不足 3 年、名字陌生的小公司,要格外警惕,可通过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查询公司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有无行政处罚记录。此外,部分地区的市场监管部门会公布 “评级机构白名单”,藏友可优先选择名单内的机构。
- 多重验证:高价藏品务必 “交叉评级”
对于价值超过 1 万元的藏品,建议进行 “交叉评级”—— 即先送 A 公司评级,再将带有 A 公司评级盒的藏品送到 B 公司复评(复评时需说明 “已由其他机构评级,需验证真伪”),如果两家公司的评级结果一致,再考虑购买;如果结果差异较大,就要谨慎对待。2023 年,北京藏友王先生花 12 万元购买了一枚 “保粹 MS65 级” 的民国银元,之后他又送公博复评,公博鉴定为 “仿品”,王先生据此成功追回了货款。此外,收到藏品后,要仔细核对评级盒的防伪标识(如紫外线防伪码、激光雕刻图案),并在官网查询评级编号,确认编号对应的藏品照片、信息与实物一致。
- 留证据:全程记录避免 “维权无门”
在直播间、电商平台购买评级币时,一定要全程录屏,重点记录主播的 “保真承诺”“售后保障” 等话术,以及藏品的细节展示;下单时要保留订单截图、聊天记录;收到货后,当着快递员的面开箱,录制开箱视频,确认藏品完好无损。如果发现藏品是假货,要第一时间联系卖家和评级公司,要求退款或赔付,并保留沟通记录;若对方拒绝,可向 12315 平台、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也可向警方报案(金额超过 5000 元可刑事立案)。
2. 行业治理:堵上漏洞才能活下去
汤阴县检察院在办理 1621 万造假案时的做法,为行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不仅对 136 名犯罪嫌疑人(包括评级公司内鬼、主播、造假工厂人员)分层追责,还向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制发 “检察建议”,要求平台强化钱币类主播的资质审核,禁止主播 “只认评级标签,不做实物鉴定” 的带货行为;同时,推动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建立 “评级机构黑名单”,将有造假、甩锅记录的公司纳入名单,禁止其参与各类钱币交流活动。
这种 “全链条追责 + 平台监管 + 黑名单制度” 的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未来,监管部门还需尽快出台《币钞评级行业管理办法》,明确三大核心:统一评级标准(如制定《币钞评级技术规范》,对评级流程、等级划分、鉴定方法做出详细规定)、设定准入门槛(要求评级公司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人员、设备,取得行业资质证书)、完善追责机制(明确 “假币入盒” 的赔偿标准,对故意造假的评级公司,处以高额罚款、吊销资质,甚至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可推动成立 “全国钱币评级行业协会”,由协会负责日常监管、人员培训、纠纷调解,形成 “政府监管 + 行业自律” 的双重保障。
3. 终极拷问:评级的本质不是生意,是信任
有泉友曾在论坛发帖说 “评级公司推动了收藏市场规范化,没有评级币,新手更难入门”,这话有一定道理 —— 在评级币出现之前,钱币收藏全靠 “经验判断”,新手很容易被坑;评级币的出现,确实为市场提供了 “标准化参考”,降低了收藏门槛。但这绝不能成为评级公司、代言人等 “帮凶” 推卸责任的理由。
评级行业的核心价值,在于 “信任”—— 藏友愿意为评级币支付更高的价格,是因为相信评级公司的专业能力,相信评级标签代表着 “真实、可靠”。可当保粹用 “失误” 搪塞赝品问题,当母牛评级用 “分部独立” 甩锅责任,当代言人为了利益反复 “变脸”,消耗的不仅是一家公司、一个人的信誉,更是整个行业的根基。真正的评级机构,应该像涟水案中协助警方鉴定的公博公司那样 —— 用专业的技术、严谨的态度戳穿骗局,而不是成为骗局的帮凶;真正的收藏从业者,应该像资深藏家老李那样 —— 主动向新手普及鉴定知识,而不是为了蝇头小利忽悠他人。
结尾:别让 “评级” 变成 “骗级”
从 1621 万的直播骗局,到杜先生手里的假古币,再到大学生小林买的 “高价普通硬币”,每一起案例都在警示我们:收藏的核心是对文化的热爱、对真品的尊重,而不是对 “评级标签” 的迷信;评级的本质是为藏友提供专业服务,而不是为 “帮凶” 提供敛财工具。
当 “帮凶” 们为了眼前的利益抛弃底线,当评级币变成 “骗钱工具”,最终只会让整个收藏市场失去信任 —— 新手不敢入行,老藏家不愿交易,曾经热闹的钱币交流会变得冷清,曾经珍贵的文化藏品沦为 “骗局道具”。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局。
对于藏友而言,与其盲目相信评级标签,不如花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多去古玩城、博物馆积累经验,让自己的 “眼睛” 成为最可靠的 “鉴定工具”;对于行业而言,与其忙着找代言人造势、搞虚假宣传,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鉴定能力、完善售后保障上,用真实的专业度赢回藏友的信任。
只有撕烂 “帮凶” 的遮羞布,堵住制度的漏洞,让评级回归 “专业、公正” 的本质,才能让评级币重新照亮收藏江湖,让钱币收藏市场真正焕发出文化魅力与生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