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跟着儿子来合肥半年了,这地方的生活细节简直让人服气
陕南那边的土坡子走惯了,李阿姨说自己一开始死活不信合肥能住得惯,一口气来了,反正也就带了两套衣服,心里打算“住满一个月就走人”,结果呢,不晓得怎么就一晃半年过去了。她在蜀山区住,每天清早六点准时下楼,拐弯就是环城公园,公园里香樟树长得密,风吹进来不冷不热,晨练的大爷阿姨动作慢得像揉面团,说话也是软绵绵,没人急躁。有时候她就坐在石凳上,不做啥,就看钓鱼的大爷钓上来鱼苗又丢回去,嘴里还念叨“玩的,谁吃这个哦”。
![]()
买菜这事,她也有讲头。青阳路菜市天天逛,六点一开门就热闹得很。菜摊上苋菜红得发亮,银鱼细得像针,老板见她愣着就笑,“巢湖来的,鲜得很,你闻闻?”人家还亲自抓一把给她,不信不行。她回家学做银鱼蛋,炒出来儿子回来闻到都说“比馆子里香”,她心里美得跟什么似的。菜市场张阿姨见她是外地口音,总是格外热情,教她怎么挑毛豆腐、怎么用马兰头凉拌,闲聊起来比亲戚还亲。李阿姨一开始怕毛豆腐,上面白霉吓人,张阿姨非得现场掰一块让她尝,“不怪,蒸十分钟蘸辣椒面,保管你再买!”后来果然成了她家常桌上的菜。
![]()
吃饭也是一绝。第一次吃庐州烤鸭,皮子脆得能响,卷饼蘸酱一口吞下去,儿子都说“这才是老合肥的味道”,和北京的不一样。三河米饺刚出锅烫得她直咧嘴,儿子笑她“不会吃”,她也跟着乐。淮南牛肉汤配烧饼,烧饼泡汤里吸得满满,一口下去连背都热乎了。楼下早点摊老板识得她,每次留不焦的糖糕,鸡汁汤包皮子薄得能看见里头的汤,她吸一口还怕烫嘴。懒得做饭,巷子里的小馆子一份炒面,青菜鸡蛋多放点,吃得实在。
![]()
有时候李阿姨也想家,想陕南的浆水面,可合肥这边的菜香味、街坊间的闲话,就把她勾住了。小区里王阿姨送芝麻糖,说是自家孙女最喜欢的;她回礼做核桃馍,大家你来我往,热情得很。学太极,李阿姨手脚慢半拍,李阿姨(另一个)就边做边教,“慢慢来,软点,像揉面一样”。
![]()
她说这里的人不急不躁,问路小姑娘陪着走一段,公交站指得仔细。下雨天雨细得像绸子,香樟树底下“沙沙”响,在家炖李鸿章杂烩,肉粉丝香菇笋片一锅端,吃完了能睡个好觉。儿子问回不回陕南?她摇头,说“这里好”,窗外香樟树绿得发亮,她一边笑一边把日子过下去。听着就觉得,合肥这地方,能让人心里踏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