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姆会员商店的日子似乎不太好过。广州天河美林天地店年销售额破30亿的辉煌还在眼前,可APP改版风波、高管人事变动、选品标准质疑……一系列负面新闻却接踵而至。更让人意外的是,社交媒体上“山姆不再值得”“山姆平替”的讨论声越来越高,曾经被视为品质和效率象征的会员卡,如今正被不少消费者重新审视。山姆,这个仓储会员制超市的代表,究竟怎么了?
一、从“人挤人”到“心生退意”:会员们的真实感受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家住广州天河的李小姐,连续三年持有山姆会员卡,可最近她却对记者坦言:“我明年可能不会续卡了。”APP首页改版只是导火索,真正让她动摇的,是山姆在高速扩张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
“以前觉得山姆的东西量大且便宜,现在感觉没那么明显了。”北京的李先生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他拿出比价清单,同一品牌的牛奶,山姆的优势微乎其微;某些零食,电商大促时甚至更便宜。
价格优势不再,购物体验也在下滑。一些会员反映,卓越会员的专属客服响应速度变慢,轮胎养护、眼镜清洗等服务也要等更久。当“专属感”和“尊享感”因为人满为患而消失,付费会员的心理溢价自然难以维持。
二、爆款创新乏力:山姆的“新鲜感”去哪儿了?
![]()
“逛了三年,明星产品还是那几样,已经有点腻了。”一位年轻会员在社交媒体上吐槽。确实,山姆的烘焙区和冷藏柜曾是社交网络上的“明星舞台”,榴莲千层、麻薯面包、小青柠汁……这些爆款不仅拉新会员,还巩固了品牌形象。可如今,当竞争对手能迅速复刻这些爆款,甚至推出更符合本地口味的产品时,山姆的独特性就被削弱了。
山姆的爆款矩阵更新速度,似乎跟不上中国消费者喜新厌旧的速度。会员们反复看到货架上依旧是“老三样”,难免产生“审美疲劳”。这背后,暴露出山姆可能存在的创新机制僵化与路径依赖。成功的经验反而成了包袱,团队在开发新品时,不自觉地套用“大包装”“高性价比”“基础大众口味”的旧公式,难以突破舒适区。
更关键的是,山姆的本土化创新深度不足。在应对中国地方性特色美食、新式茶饮口味趋势等方面,山姆的反应速度和创新深度,有时不及更灵活的本土对手。其创新更多是“全球标准下的本土化”,而非“从本土土壤中生长出的原生创新”。
三、“变大”后的山姆,如何重新“变小”?
![]()
“我几乎不敢在周末去山姆,人山人海。”深圳的赵先生描述道。停车要绕场半小时,购物车在过道里摩肩接踵,试吃队伍蜿蜒曲折,收银台前大排长龙……整个过程毫无乐趣可言,只剩下疲惫。
门店快速扩张的同时,品控与管理却被稀释。部分门店出现高峰期拥堵、网红商品断货、陈列频繁调整等现象,不同门店间的购物体验差异明显,削弱了山姆一贯强调的“极致体验感”。
极致拥堵的购物体验、被摊薄的会员服务、品控一致性下降……这些问题直指山姆是否遇到了“规模不经济”的挑战。山姆必须面对在变大之后,如何重新“变小”——即通过技术与管理的创新,在庞大体系内重塑人性化、可信任的社区体验。
四、山姆的未来:在挑战中寻找进化可能
![]()
仓储式会员店无疑是零售模式中的璀璨明星,但山姆超市需要进一步在中国颇具本土化特色的土壤中成熟。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推动着山姆不断创新、演进。未来,仓储会员店的竞争核心将集中在供应链效率与价格竞争力、数字化与精细化会员运营、本土化商品创新以及购物体验升级四个方面。能够在这四者之间形成平衡,并快速响应本土市场变化的企业,将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
山姆的跌落神坛,并非偶然。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任何商业模式都面临挑战与进化。山姆能否在挑战中找到新的平衡点,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喜爱?我们拭目以待。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纯属个人观点,无不良引导,热点来源于社交网站如有雷同纯属意外请联系小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