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人等了几十年,终于在北京街头瞥见当年的凶手,却为何只是淡淡说了一句:“原来你在这里!”?
抗战胜利在即,黄骅将军却倒在了自家军区的会议桌前。1943年那个午后,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带着初夏的闷热,却吹不散那一声枪响。凶手用手枪堵住了他的去路。黄骅躲闪不及。短短几秒,鲜血染红了会议桌。他倒下了,连一句呼喊都没来得及。
可是谁会想到,这起暗杀竟然出自同僚之手?原本肩并肩作战的伴侣,怎么会一转眼变成悄无声息的刽子手?那人便是邢仁甫,他曾在西北军中服役,习军阀之气,把军区当作自家私宅。上级党委看不下去了,选他去延安学习,让黄骅暂时接管部队政务。邢仁甫越想越气,觉得这下自己丢了大权。人气到了极点,理性也就全没了。他决定给黄骅一点“颜色”看看。
邢仁甫鼓动亲信,让他们趁黄骅开会时下手。那会场里,大家正讨论下一步东进山东的计划,逮着机会,一阵密集的枪声。黄骅撑不住,倒地。警卫连的人刚赶来,撞上正往外窜的凶手。短短几句对峙,便爆发一场激烈交火。可人跑得太快,茂密的芦苇荡根本挡不住逃命的影子。追了半天,不见一个人影。
![]()
如果没有那次事故,抗战的最后阶段或许会出现不一样的局面。黄骅仗着老红军的威望,又是晋绥军的顾问,1943年升任冀鲁边军分区二把手,肩挑重任。可是他倒在了民族独立的前夕,留下一片唏嘘。难道,这些年他赢得的声望,只换来一具冰冷的尸体?
说到黄骅,得从他艰苦的出身说起。父母早亡,嫂子把他捧大。15岁那年,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参加农协秘密工作。那时国民党右派疯狂捕杀共产党人。黄骅所在的农协九位负责人相继被抓,敌人还四处贴告示:“凡与共产党人来往者格杀勿论!”可他没有退缩,一个人抱着搬运革命宣传资料的袋子,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田间小路上,把马克思的种子播撒到最黑暗的角落。18岁那年,他被批准入党,不久后走上了红军征途。
1929年到1936年,他参加了苏区保卫战、反围剿。长征时,他率部担任中央红军的侧卫,日夜兼程,跟在主力身后,掩护大部队通过川贵险地。有人说,黄骅部队把芦山一带的敌人都挡在山外,才让中央红军安全过境。长征结束后,他随军进入陕甘宁边区,和彭德怀、林彪并肩作战。
![]()
抗战爆发,他在林帅指挥下进入山西剿灭日伪,打得对方心惊胆战。1939年,他奉命东进山东,跟晋绥军合兵一处,把日军按在黄河边。1941年,他出任冀鲁边军分区二把手,兼地方旅副旅长。那时,他与邢仁甫搭档,表面上是革命战友,私底下却暗流涌动。邢仁甫爱慕虚荣,喜欢炫耀自己的战功,背后又时常向上级写“黄骅抢了我的功劳”的报告。党组织提醒他要注意团结,邢还当面冷嘲热讽。时间一长,彼此矛盾日益激化。
1943年春天,部队正筹备新一轮行动。黄骅在办公室里摊开地图。突然,门里冲进两个身影。短短一秒,槍口就对准了他。“嘭”“嘭”“嘭”密集的枪声,像是夏夜里的雷鸣。黄骅连退几步,撞到桌角,从会议桌那头倒下。战士们冲进来,见他胸口血流如注,鲶鱼一般翻腾,眼神却依旧清澈。他想说话,可还未来得及:“别……别走……”声音戛然而止。
凶手逃进芦苇荡,警卫连紧追。一个突袭,一个伏击,却始终没有抓到人。事后调查,才发现枪是邢仁甫从国民党军队的遗留库房里偷来的。所有罪证都指向他,就算没有明确的供词,也足以让他颜面尽失。
![]()
而邢仁甫没等到审判,用尽各种关系先向日军投诚,想把自己当作叛将的筹码。可他忽略了官兵的意志:1944年,他计划带着一支小队和日军合流,军心却瞬间崩溃,大家拒不执行命令。邢只好落荒而逃,后来又投奔国民党和军统,辗转于各种特务组织之间。最后在天津被捕,1949年秋被抓,1950年秋公审处决。
可最让人感慨的是那些刺杀黄骅的亲信。有人投靠日军后,被“日本皇军”当成可疑分子处理;有人给国民党军队当家奴,恰好撞上旧日仇人,被一声枪响送了命;还有人改头换面,隐入市井,以卖香烟、当小贩、做苦力过活,想等解放军追捕的热度过去。潘特就是其中之一。
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小贩,挑着担子穿梭于北平胡同里。人来人往,他总是一脸憨笑,手里递着香烟糊弄邻居。可他没想到,1950年初,萧华将军刚调到北京,竟在去单位的车上,从车窗里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脸。刹那间,萧华心头一震。几十年前的狙击瞬间冒出来。萧在确定眼前的卖香烟小贩就是潘特之后,慢条斯理地从车上走下来,矮声对他说:“原来你在这里!”
![]()
潘特愣住了。人群还在走廊里移动,他的两腿先是发颤,接着弯下腰,当众跪倒,泪从眼眶不停往下滚。他哭着说:“将军,我没想到您还记得我……”萧华只是侧过头,目光如铁,没有一句怜悯。随行的警卫连官立刻扑上去,把潘特铐了起来。转天,潘特被押到公安局,随即召开公审。法庭上,他无处可逃,只能摇头认罪。
1950年深秋,北平城有些凉意。潘特被执行死刑的那天清晨,他从看守所走到刑场,步子很慢,像是再次走在芦苇荡里。子弹打在后脑勺的瞬间,血迸溅到棉衣上。没有一阵枪响,就像绕过了整个夜晚。他倒下了,化作一滩无声的红。
黄骅将军的魂魄也许在天之灵长舒一口气。可是有人会问:黄骅如果没遭暗杀,他会怎样?会在解放战争中南下援湖北?会进京当高级将领?会在1950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接受新中国的检阅?
![]()
我们无法得知。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战功和牺牲,足以写进史册。1927年到1928年最黑暗的岁月里,他坚守苏区,与敌人面对面搏杀;长征时,掩护中央红军冲出重围;抗战时期,逼退日寇无数次突击。如果不是那一次暗箭,他还会继续带兵作战,或许还会成为黄埔军校的教官,让更多年轻人接过他的枪。
不管怎么想,一切都成了如果。可这并不妨碍我们记住他。记住那些在刀尖上跳舞的人,记住他们的付出和代价。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新中国才有了站起来的可能。
参考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志·连队》 参考资料:《黄骅将军革命回忆录》 参考资料:中共党史研究室档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