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域取得关键突破,全球唯一运行的钍基熔盐堆已在甘肃武威民勤县建成,近期首次完成钍铀核燃料转换,成为国际上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这种以高温熔盐为冷却剂的反应堆,属于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有着无水冷却、常压工作、固有安全的优点——当熔盐温度过高时,底部冷冻塞会自动熔化,燃料盐排入应急储存罐,从根源避免堆芯熔毁风险。
钍基熔盐堆的研发背后,是核物理学家徐洪杰30年的坚守。他先带领团队建成上海光源,让中国跻身世界级同步辐射俱乐部;花甲之年又转身投入钍基熔盐堆项目,面对国际技术停滞、国内空白的困境,用15年时间组建起国际一流团队,攻克实验堆设计、材料研制等难题,实现关键核心设备100%国产化。团队在甘肃戈壁滩埋头八年,2023年10月实现首次临界,2024年6月达到满功率运行,终于将这项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工程验证。
我国钍资源储量约30万吨,足够满足未来数世纪能源需求。与传统铀反应堆相比,钍基熔盐堆产生的核废料更少,放射性持续时间仅几百年。201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先导专项,近百家科研机构、企业参与,15年攻坚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下一步团队目标是2035年建成百兆瓦级示范工程,推动“上海研发、甘肃应用”的东西联动布局,加速技术转化,为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提供新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