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紧!编外人员开销从单位工资总额出,会有啥影响?
![]()
机关事业单位里的门卫、保安、后勤这些编外人员,现在大多是财政单独拨款发工资、办社保。最近不少人讨论,要是财政收紧政策,让这些编外人员的所有开销都从用人单位自己的工资总额里出,会引发啥连锁反应?
这可不是简单换个“掏钱的口袋”,而是直接戳中了单位、编外人员、公共服务的核心利益,最后会出现4个实打实的变化,今天用大白话把来龙去脉说透,看完你就知道谁会受益、谁会受影响。
先把关键前提讲明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是财政按编制人数、单位职能、经费级别核定的“固定蛋糕”,主要用来发在编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专款专用,不能随便超支。要是把编外人员的工资、社保、加班费都塞进这个“蛋糕”里,单位要么压缩编外支出,要么挤在编人员的待遇,没有第三条路。
第一个变化:编外人员“瘦身”成必然,冗余岗位会被清退
现在不少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有点“超编”,比如有的单位3个在编人员能兼顾的后勤工作,额外招了2个编外;有的单位门卫、保安重叠,人多活少还互相推诿。之所以能这么招,核心是财政单独掏钱,单位不用心疼自己的工资总额,多招人还能让在编人员“轻装上阵”。
一旦改由单位工资总额支付,单位首先会算一笔“经济账”:招一个编外人员,一年工资+社保+福利至少要5-8万元,这钱要是从工资总额里出,要么少招一个编外,要么给在编人员的奖金就得多扣5-8万。换谁当领导,都会优先保在编人员的待遇,毕竟在编人员是单位的核心力量。
所以第一步必然是“清退冗余编外人员”:那些可替代性强、不是刚需的岗位,比如多余的后勤辅助、重复的安保岗位,会被直接砍掉;就算是刚需岗位,也会尽量“一人多岗”,比如让门卫兼顾简单的后勤保洁,让后勤人员分担部分行政辅助工作,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个岗位配一个人”。
从数据来看,目前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总量超过3000万,其中至少有20%-30%属于冗余岗位。政策落地后,这些冗余岗位会被快速清退,编外人员总量可能会减少数百万,留下的都是真正离不开的刚需岗位。
第二个变化:编外人员待遇分化,刚需岗位薪资稳,普通岗位难涨薪
编外人员内部待遇本来就有差距,政策调整后,这种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一方面,刚需且技术型的编外岗位,比如医院的护士、学校的代课老师、单位的技术维修人员,因为岗位不可或缺,单位会优先保障他们的待遇,薪资可能和现在差不多,甚至会小幅上涨——毕竟这些岗位没人干,在编人员也顶不上,要是待遇太低留不住人,反而会影响单位正常运转。
另一方面,普通体力型岗位,比如门卫、保安、普通后勤,待遇大概率会原地踏步,甚至可能通过“外包”降低成本。这些岗位可替代性强,单位没必要从工资总额里挤出高额费用,更可能找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合作,按最低标准发工资、交社保,把用人成本降到最低。
还有个关键影响:编外人员的加班费、年终奖会大幅缩水。以前财政拨款时,这些额外支出有单独渠道,现在要从工资总额里出,单位为了不超支,会严格控制加班,就算加班也可能用“调休”代替现金补助;年终奖更是会压缩,甚至直接取消,毕竟这笔钱能省则省,好留给在编人员发福利。
第三个变化:在编人员待遇不受影响,但工作量会明显增加
很多人担心“编外人员的开销挤掉在编人员的待遇”,其实这种情况大概率不会发生。
在编人员的工资、福利是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发放的,有明确的政策依据,单位不能随便削减。而且在编人员是单位的核心力量,要是因为编外支出压缩他们的待遇,容易引发不满,影响工作效率。所以单位宁肯少招编外、清退冗余,也不会动在编人员的“奶酪”。
但在编人员的工作量会明显增加。以前很多琐碎、繁杂的工作,比如文件复印、数据录入、物资搬运,都交给编外人员做,在编人员只负责核心工作。现在编外人员减少,这些琐碎工作没人干,只能落到在编人员头上——比如以前由编外人员负责的会议布置、资料整理,现在可能要由科室里的在编人员轮流承担;以前有编外保安24小时值守,现在可能要由在编人员轮流带班。
对在编人员来说,相当于“待遇没少拿,但活儿变多了”,工作压力会比以前大很多。尤其是基层单位,编外人员占比高,清退之后的工作缺口,几乎都要靠在编人员填补,可能会出现“一人干两人活”的情况。
第四个变化:公共服务效率短期受影响,长期会更精准
政策落地初期,公共服务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效率下滑”。比如政务大厅以前有5个编外窗口人员,清退2个后,剩下3个人要处理同样多的业务,市民办事可能要多排队;医院的编外护士减少后,病房护理的响应速度可能会变慢;学校的编外后勤人员减少后,校园环境维护、物资采购的效率可能会下降。
这不是单位故意降低服务质量,而是编外人员减少后,工作衔接需要时间,在编人员也需要适应新增的工作量,属于短期阵痛。
但从长期来看,公共服务会变得更精准、更高效。以前因为财政掏钱,单位可能会为了“减少麻烦”多招编外人员,导致部分服务“过度供给”;现在要花自己的“工资蛋糕”,单位会把钱花在刀刃上,只保留核心服务岗位,砍掉没必要的辅助岗位。
比如政务大厅会优化办事流程,推行“网上办、自助办”,减少对人工窗口的依赖;医院会集中力量保障临床一线,把非核心的后勤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学校会聚焦教学核心,把校园安保、食堂管理等交给第三方机构,让在编教师专心教书。
而且单位会更注重编外人员的“性价比”,留下的编外人员都是“能干活、干好活”的,不会再出现“拿钱不干活”的情况,公共服务的质量反而会提升——毕竟现在每花一分钱都从自己的工资总额里出,单位会严格监督编外人员的工作效率,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里要特别说清楚:政策调整不是“针对编外人员”,而是为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避免财政资金浪费。以前财政单独承担编外支出,部分单位存在“盲目招人、花钱不心疼”的情况,导致财政压力越来越大;现在让单位从自己的工资总额里掏钱,就是倒逼单位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
对编外人员来说,也不是全是坏消息:那些真正刚需、有技术的编外人员,岗位稳定性会更强,因为单位离不开他们;而那些可替代性强的编外人员,可能需要提前规划,要么提升技能,转岗到刚需岗位,要么考虑其他就业方向,避免被清退后面临失业。
对普通市民来说,短期可能会遇到办事排队时间变长、部分服务响应变慢的情况,但长期来看,公共服务会更精准、更高效,财政资金也能更多地投入到民生领域,比如医疗、教育、养老等,最终受益的还是大家。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身边有没有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你觉得这种政策调整合理吗?要是编外人员减少,你能接受短期的公共服务效率下降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也可以转发给身边的亲友,一起聊聊这个和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