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了手机能提醒我们躲避灾难,但是,你知道手机的消息为啥这么灵通?谁在监测大地的脉动?
2025年11月9日,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生活事业部花样小记者们来到我们的郑州地震监测中心站,这座从1970年开始筹建、2012年改建,到2024年进行了标准化改造的地震监测站,历经风雨后面貌一新,我们的监测工作也从最初非常艰难的监测条件逐渐更新换代到目前的科学智能监测。
一起来看看,我们是如何捕捉到大地的脉动的!
![]()
1972年建成的初期台站旧貌
![]()
2024年标准化改造后的郑州地震监测中心站
郑州地震监测中心站的讲解员老师首先带着小记者们了解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分类、地震带来的灾难,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小记者们进行了基础的防震减灾的知识普及。
通过踏步观察重力观测设备的波形变化,孩子们兴奋地发现,它能捕捉到超级细微的震动变化,怪不得我们的地震监测站要建在人烟稀少或者城市化进程比较原始的地方,原来是要尽量避免人为的震动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
学习地震常识和减灾知识
![]()
感受重力监测波形变化
随后,郑州地震监测中心站的讲解员老师带着孩子们参观了我们的地震监测中心值班室和重力观测室。
我们的地震监测工作人员通过分析和监测各种监测仪器反馈的地震波形图,夜以继日地反馈着地震监测中心站接收到的震动数据,关注辖区内各地区的地震预警。
这些起起伏伏的波形图就像是大地的脉动,被清晰地记录下来并储存到超级大的服务器中。
![]()
地震监测中心站的监测大屏
![]()
郑州地震监测中心站承担着郑州市、许昌市、平顶山市28个预警基准(基本)站和40个预警一般站、2个直属子台站的运维工作,除此之外还承担着尖山地震监测站、航海地震监测站、许昌监测地震站、平顶山监测地震站、平顶山鲁山地震监测站等国家测震台的运维保障工作,管辖区域观测手段涉及形变、流体、测震、强震项目观测。
如此繁重的监测任务,少不了现代化的地震监测设备,在郑州地震监测中心站的科普馆中,小记者们了解到人类文字记录的地震大事记,也看到了由简单繁复到智能简易的地震监测仪器,大家不由感叹,在手工抄录数据的年代,我们的地震监测工作人员能在每日不断重复的数据记录工作中和野外风雨无阻的勘测中坚守岗位,太不容易了。
![]()
了解地震监测水平仪
![]()
早期的地震监测工作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就是通过这样的耐心和创新,逐渐熟悉地球的脉动、学习和掌握了这其中的规律,大大减少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破坏。
在河南的地震带分析图上,小记者们也看到了并不平静的地下震动,而我们平静生活是正这些地震监测工作人员在默默守护,这样的工作平凡又伟大!
![]()
历史地震事件大事记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