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11:30、14:00、14:50
周一到周五的这4个时间点,谢宇航总要掏出手机。这条由开盘、中场、收盘构成的隐蔽时间线,组成了他的股市人生。他在社交平台上写下了这条人生线的目标——“挑战50万在股市挣北京一套房”。
现实中,谢宇航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一名博士生,看文献、做实验、写文章才是他的生活主线。
如今,专注沉静的学习生活与急流勇进的股票市场,已经组成了许多像谢宇航这样的大学生的生活AB面。“去年我身边几乎所有同学都在讨论股市。”谢宇航回忆道,“一天股票能涨百分之十几,很多人都说,只要把钱扔进去,就能挣钱。”
![]()
今年10月28日,A股(人民币普通股票)市场再次摸到了4000这个高点。上一次,还是10年前。11月13日,沪指刷新十年新高,盘中最高达4030.40点。
股票指数就好比一篮子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的“打包价”,指数上涨,说明这一篮子股票的平均价格正在上升,大众的投资热情高涨。
在大众印象中,炒股需要钱、时间和经验,而只有父母给的生活费或偶尔兼职打工的大学生群体,似乎并不在股民画像之内。然而,DT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轻人炒股经历调研报告》显示,在受访的新股民(2024年开户的股民)中,超过六成是“95后”和“00后”。
![]()
《钱》剧照
新一轮牛市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抱着“把钱扔进去就能赚钱”的念头,跃跃欲试。
预示着股票涨跌的K线,爬满了他们在课堂上“摸鱼”时的手机屏幕,宿舍夜聊也变成了“该买哪只股”的交流会。还有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感慨道:“人生第一次买股票,感觉变成真正的大人了。”
他们为何加入这场“大人的游戏”?在这场金钱、精力与欲望的“豪赌”中,他们能赢吗?
01
炒股,是想证明我有价值
上大学半年多,柯凡赚了5万元。
2024年,刚上大一的柯凡拿着3万多元本金入市,很快就滚到了近5万元。她抛掉股票后,加上自己创业获得的10万元分红,买入黄金。等到今年5月,黄金每克涨了将近150元,她又悉数抛出,最后净赚5万元。
股票、黄金,这些金融世界里的事物,被这个学编辑出版的18岁女孩玩转于股掌之间。
其实5年前,柯凡就已经尝到了投资的甜头,“那时候的感受就4个字,不劳而获”。
2020年,股票市场迎来一波小牛市。刚上初二的柯凡拿着3000元压岁钱,用父母的账户,买了第一支基金。看着账户里“钱生钱”,她的认知被打破了。“原来通过自己的判断,真的可以在股市里赚到钱。这就像走路时,突然发现一条岔路,拐进去发现也能走得通。”
![]()
社交媒体上的大学生炒股分享帖
和大多数人一样,从小到大,柯凡走的那条主路就是学习。她一路升上当地最好的高中,成绩稳定在年级前50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她大概率可以考上985名校。
但成绩也沉甸甸地压着柯凡。她经常失眠,甚至会无理由地流泪。当名次从第一掉到第二,她会连夜复盘考卷,“全部想要做到最好”。高二时,她因选科和父母产生分歧,频繁换班,成绩甚至掉到了年级1200名,大概只能上民办本科。
当成绩无法带来正向反馈时,柯凡开始寻求别的“价值锚点”——炒股。
“我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愧疚。炒股可能是在证明自己,就算真的在学习这条路上走不下去,我也可以通过一些别的努力去创造价值。”她说。
![]()
《追风者》剧照
在成绩的低谷期,柯凡开始把炒股“当成一份事业去研究”。她不再满足于“不劳而获”的运气,而是会每周花3小时学习理财知识。在历史课上,她格外关注金融的历史规律,抽空看了大量博弈论相关的书籍。
从涨跌逻辑到盯盘看线,柯凡在炒股这条路上找到了久违的“掌控感”。她不会再像初次投资一样,“听到一个消息就觉得对了”,并盲目买入,而是学会判断消息的来源、背后的受益者,回溯历史上类似消息出现时的市场反应。“如果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市场就会给予我一些物质奖励。”柯凡说,“成绩掉下来之后,研究股票至少不会让我滑向好学生的反面,彻底一蹶不振。”
但如果已经拥有了在外人看来光鲜的学历和前途,炒股的大学生又是为了什么?
![]()
《窃听风云》剧照
谢宇航最初对于股市的印象,来自《窃听风云》《大时代》《创世纪》这类电影,主角在跌宕的股市里,过着一种“急流勇进般的生活”。他的爸爸炒股30多年,谢宇航记得2015年,全家从公寓房搬进了别墅,那时A股正值牛市。
2024年9月24日,A股市场涨势喜人,谢宇航揣着7年来做家教(最高1小时1000元)、实习等挣来的50万元,决定“以身入局”。
接触股市之前,他的生活里基本只有科研——每天早上9点半到工位,晚上11点回宿舍,如此循环往复。而股市,像为他平淡、重复的生活打了一剂肾上腺素。
“科研是辛勤耕耘,但是炒股赚的钱,更像是‘白捡的’。”谢宇航说,他把股市的起伏当成科研生活的点缀。
![]()
社交媒体讨论截图
张奕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生在读,他周围许多同学正在为找工作而苦恼。“许多人觉得教育的回报率太低,哪怕是名校的热门专业出身,也可能只拿到微薄的薪水。”他说,“通过研究公司、持有股票、长期盈利,也可以验证自己的认知和能力,不仅可以得到相匹配的物质回报,还能获得远远超过金钱本身的成就感和价值。”
刘蒙源就读于一所一本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他觉得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炒股便成了赚钱的出路。“大家想要寻找一个精神寄托。很多年轻人买彩票,烧香拜佛祈祷‘不劳而获’,这些事情和炒股都是相通的。”
只是,这些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的大学生,真的赚到钱了吗?
02
“有些钱是赚不到的”
2022年4月,刘蒙源的全部积蓄,都化为了股市里的泡沫。
刘蒙源的爸爸做了30多年医生,日日早出晚归,妈妈在他5岁时确诊了精神疾病,需要人照顾,他从小就觉得自己要扛事。炒股赚钱,是他想到的回馈家庭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可以不像爸爸那样每月只拿些“死工资”,也不需要等待漫长的学业结束、步入工作后才能挣钱。
刘蒙源对于股市的初印象是“充满机会”。在各种各样的视频里,他看到博主们对个股、板块、大盘的涨跌分析得头头是道,账户赚得盆满钵满,便觉得自己也能挣钱。
2021年9月,刚上大一的他入手了第一支股票。此时恰逢新能源牛市,他看着这支涨了将近50%的股票,觉得肯定还会再涨,就把积蓄投了进去。
![]()
社交媒体讨论截图
3万元,那是他攒了很久才攒下的钱。高中时期,他倒卖过二手手机,一台可以挣50元。去济南上大学后,他几乎没有享受型的消费,最远的旅游,就是去当地的千佛山。
如此攒下的3万元,变成了股市里的一根线。每天上午9点30分,股市开盘,刘蒙源“心中的铃一响”,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条线的走势,一直到下午3点收盘。
只是,那条线没有如预期般上升,而是一路向下。直到2022年4月,刘蒙源爆仓了,账户亏到基本没钱。股票就像一团泡沫,包裹着他回馈家庭、证明自己的愿景。
现在,泡沫破了。
![]()
《钱》剧照
亏损,几乎是所有炒股人都会遇到的事情。
2024年9月底,股票市场一片向好,甚至一度“千股涨停”。谢宇航立马买入热门股,“想着挣点快钱”,但第二天就跌了近10%。“十一”假期后,股市更是出现“跌停潮”。
柯凡曾经在平台上看到“大佬”分析股市走向,据说“有内部消息”,就加入了“大佬”组建的群聊。“大佬”推荐了几支股票,柯凡跟着入了手。没想到,股票随后亏损,她也被踢出了群聊。
炒股人会把亏损经历称为“交学费”。学费交了,他们学到了什么?
爆仓之后的3个月,刘蒙源过着“一种勉强维持生命体征的生活”。他每天买个白馒头,配包榨菜,一天只吃这一顿饭,伙食费只花两三元。他还给同学搬行李,一天赚来的117元,转100元给妈妈,剩下的17元,奖励自己吃顿“好饭”——一碗鸭血粉丝汤,配上一个饼。
![]()
《股疯》剧照
在把生活费赚回来的过程中,刘蒙源也开始意识到自己“赌性太大”。之前,他为了博上翻倍赚钱的可能性,会买即将退市的股票,期待着“乌鸡变凤凰”。
2022年7月,刘蒙源重新入场,“胆子却变小了”。如今回想起来,他怀疑那些看似成功的炒股博主为了维持权威,而有意隐瞒了亏损。现在他组建了一个炒股群,经常会用自己的案例提醒新手,市场并不简单,不要迷信所谓的“权威”。
“人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获利,有些钱是赚不到的。”他说,“炒股只能证明我有能力掌控自己,但并不能证明我是一个在社会生活中成功的人。”
![]()
韩剧《蚂蚁在燃烧》剧照,讲述五名年轻股民从中体会人生百味的故事
03
“管理欲望比管理金钱更重要”
在柯凡的记忆里,爸爸之前总是忙着创业的事情,如今在全职炒股。爸爸很担忧她进入股市,经常用一些极端案例警醒她。他希望柯凡可以当个老师或者公务员,走条安稳的道路。刘蒙源的爸爸一辈子没有投资过。张奕然的父母也没有炒股,他们的观念是“有了钱就买房”。
研究显示,中国家庭资产结构中,房产占比高达70%。在金融资产投资方面,中国家庭的态度相对保守,其主要选择仍然是现金和存款。在传统观念中,炒股都被视为非理性的、注定大起大落的投资行为。
![]()
《猎金游戏》剧照
但这一代大学生和父母辈的观念不一样。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肖刚观察到,很多学生的金融行为提前了,有些学生刚上大一,就开始投资股票、黄金和数字货币。但他对此并不乐观,很多学生跑来和自己说“把钱亏没了”。
2024年,嘉信理财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金融素养报告》显示,当下年轻群体的金融知识测试正确率比平均水平要低7.1%。
“小资金体量的人更容易亏钱,这是肯定的。有的股票买一手就要1万多,你把钱全投进去后,就没办法调整了。”张奕然靠着积蓄和家里的支持,首次投资本金就超过了50万元,最终在第一次清仓时获得了20%至30%的收益。
像张奕然这样拥有丰厚本金的大学生是极少数,很多大学生本金有限。柯凡的启动资金是3000元压岁钱,刘蒙源是靠打工和省吃俭用才攒下了3万元。当股票下跌时,本金有限的大学生往往没钱“补仓”来摊薄成本,只能选择“苟着”硬扛,或者干脆“割肉”离场。
![]()
《新生》剧照
除了欠缺知识和资金,肖刚觉得年轻人最大的问题是心态。
2021年,为了帮助学生抵御金融诈骗,肖刚开设了面向全校的通识课《财富管理与幸福》。至今,这门课已开设10次,吸引了大量非专业学生。课程的最终考核是让学生撰写一份“终身的财富管理报告”,帮助他们在拿到第一笔工资时,知道如何管理财务。
肖刚想教给学生的理念是,“管理欲望比管理金钱更重要”。他认为,大家应该把股市当成一个学习的场所,不要总是想着“赚点零花钱”。
肖刚认为,合理控制“学习的成本”,不让它过多影响生活,需要建立资金分层的意识。日常生活所需的保障层、控制风险的保险层、定期存款的储蓄层和股票投资的增值层,构成了每一笔收入的重要用途。这样即使股票有所波动,日常生活也不会受到影响。
![]()
近年来一些大学开设了理财课
“有些年轻人说工作太忙没空理财,也有人把工作辞了全职炒股,这两个都是有问题的。”肖刚说,“工作和投资是良性的互动。投资能让人在现在就对未来有盼望,有盼望就能让人在现在敢于挑战,创造新的生活。”
大学生炒股有什么优势吗?肖刚回答说:“不怕亏。”
柯凡进入大学后,忙起了创业,平时做做公益,关注股市的时间反而变少了;张奕然正在金融机构实习;谢宇航继续深耕物理学术;刘蒙源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准备考公……
肖刚说的“不怕亏”,或许正是他们还有回本的能力,永远有人生主线等待探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