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伍曼娜 通讯员唐思捷 在博物馆里上课是什么样的体验?近日,深圳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走进南山博物馆参观“大成敦煌”特展。同学们走进不一样的课堂,打开新的学习方式。此次活动以博物馆为课堂,以展品为教材,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与自信。
![]()
行前有准备:
导读+测验,针对性开展学习
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敦煌,深圳大学附属中学历史与美术老师进行了课堂导读,让同学们带着好奇走进展厅。在观看《大敦煌》纪录片后,美术老师分析了敦煌造像的艺术特色;历史老师则结合AI工具设计了“小小敦煌通”游戏,让同学们在完成闯关游戏的过程中,明确参观要点。
此外,该校初一年级还统一发放了跨学科项目式研学单,为走进展厅的每一次驻足,都增添了“学有目标、问有方向、思有抓手”的活动底色。
![]()
![]()
沉浸在展厅:
听得认真、问得深入
各班分批抵馆后,同学们在讲解员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戴上耳机,按计划进入展厅,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激动与好奇。
走进展厅,同学们手持研学单,跟随讲解员的专业讲解有序参观,时而凝神听讲,时而驻足细看,在展厅中感受“千年一迹”,与珍贵文物对话,探寻历史的痕迹。不时有同学举手发问,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壁画洞窟背后久远的故事。
讲解结束,孩子们在展厅外热烈讨论,互相分享参观心得,交流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展品,补充研学单中的内容,加深彼此的参观印象。还有的同学久久不愿离去,在壁画雕像前久久驻足,静心感受来自千年前的文脉回响。
![]()
学在展品间:
以展促学,厚植家国情怀
当问起同学们对本次学习的感受,听到最多的是“震撼”“真的太震撼了”。一声声赞美,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自豪,是对千年前工匠的致敬,也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感叹。
同学们在“看、听、记、画”中,不仅读懂了敦煌文化的璀璨,更从历史传承里感受到民族智慧,悄然将“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根植心底。解锁“新课堂”,连接课本与现实,这场以博物馆为课堂的学习,让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以博物馆学习为起点,同学们将围绕所选项目继续开展资料研读、艺术再创作等任务,并依据评价量表进行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该校初一年级还将组织成果展示与交流分享,推动“学-思-行”的闭环,以史求证、以美达意、以语沟通,让“博物馆里的知识”真正走向“课堂里的学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