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电影节颁奖礼结束不到48小时,辛芷蕾就出现在鹤岗老城区一家名为"红光"的烧烤店里。炭火熏黑的墙面上还挂着2018年她回老家时与老板的合影,当时刚拍完《绣春刀》的她蹲在塑料凳旁,手里攥着三根铁签子笑得见牙不见眼。烧烤店王老板边翻动着滋滋冒油的肉串边说:"这丫头打小就馋我家三分熟,现在当了国际影后还是这口儿。"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抖音上疯传的短视频里,辛芷蕾裹着羽绒服在零下20度的街头咬开肉串,烫得直哈气还不忘对着镜头安利:"我们鹤岗小串这个芝麻料,米其林大厨都调不出这味儿!"这条获赞300万的视频下方,有网友精辟留言:"威尼斯红毯走完直奔路边摊,这波操作比获奖感言还圈粉。"
鹤岗小串的味觉密码: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在鹤岗人眼里,评判烧烤店水准有三重标准:牛肉要选腰窝部位逆纹切,炭火得用梨木明火,最关键的蘸料必须现磨芝麻配二十余种香料。当地食客老张从1989年就在红光烧烤吃夜宵:"小时候五毛钱三串,现在领孙子来吃,味道一点没变。"这种用牙签串肉的独特吃法,如今已成为鹤岗文旅局重点推广的非遗项目。
![]()
image
澎湃新闻"龙江美食"专栏曾记录辛芷蕾的味觉记忆:"在广州拍戏时最想这口,有次连夜飞回来就为吃顿烧烤,吃完抹嘴赶早班机回去开工。"这种执念在《向往的生活》里展现得更鲜活——黄磊刚问完"东北哪儿的",她立刻接茬:"鹤岗啊!我们那马拉松可火了,完赛奖牌是镀金的小肉串模型!"
烧烤摊前的人生百态:东北游子的情感纽带
在鹤岗总工会发布的《在外务工人员调研报告》中,76%的受访者将"回家吃烧烤"列为返乡首要事项。这种刻进DNA的饮食记忆,对辛芷蕾而言还承载着更沉重的情感。早年采访中她提到父亲瘫痪后,18岁的她曾在红光烧烤店后厨洗碗:"闻着烤肉香就想哭,但得挣出爸爸的医药费。"
![]()
image
这种坚韧如今化为反哺家乡的动力。在《日掛中天》路演现场,她特意展示鹤岗文旅局发来的包场照片:二十家影院齐挂"鹤岗姑娘辛芷蕾"横幅,时代广场大屏循环播放电影预告。有观众发现,影片中她狂奔的火车站场景,取景地正是鹤岗老站前广场。
从资源枯竭城到文化新名片:一场双向奔赴
当辛芷蕾手捧沃尔皮杯说出"鹤岗人骨子里的倔强"时,家乡正进行着奇妙的化学反应。市图书馆将她的成长故事纳入"鹤岗英才"专栏,红光烧烤店推出"影后同款套餐",连她初中班主任都成了电视台专访对象。这种热潮背后,是这座曾因"五万块一套房"上热搜的城市,正在寻找新的精神图腾。
正如她在获奖感言中所说:"有人说小城飞不出金凤凰,可威尼斯现在知道中国有个鹤岗。"从三分熟牛肉到国际影展红毯,这场关于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或许比奖杯本身更值得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