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充沛的热情留给眼前的生活。
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难得的清醒。
01
最近刷视频,又刷到了鸡排哥。
但万万没想到,这一次,他竟然被群嘲了。
有的视频里说他人设崩塌了,现在出门保镖护驾、助理簇拥,排场不小。
![]()
有的说,他从之前的顶流到现在全网喊打,堪称凉得最快的网红。
![]()
更有人直接吐槽,说鸡排哥好大的官威啊,看不清自己几斤几两。
![]()
想想一个月前,他还是全网追捧的顶流呢。
那时候,专程去看他的人,都能把现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谁能想到,这才刚刚过去一个月,就有这么多人对他冷嘲热讽。
现实有时候真是挺魔幻的。
那鸡排哥到底是做了什么过分的事,才让这么多网友看不下去呢?
我好奇去搜了一下,结果有点哭笑不得。
原来,从上月20号开始起,鸡排哥就开始了全国“巡炸”之旅。
第一站去的是南京。
他的摊位布置得很用心,不仅印上了他的一些金句,还加入了不少年轻人喜欢的元素。
鸡排的售价也没有变,即便到了南京这样的大城市,依然还是只卖6元一份。
看得出来,他是带着很大的诚意来的。
而在短短的4个小时里,他就卖出去1000份鸡排!
每卖出一份,他还会对粉丝说一句:“你值得一切美好的发生。”
情绪价值依然拉满。
![]()
第二站,他又去了南昌。
生意依然火爆,排队的人依然把小摊围得满满的。
![]()
接下来,鸡排哥还打算去福州、厦门、杭州、宁波等城市。
其实,这种“巡演”模式如今并不少见。
很多网红火了之后都会这么做,比如开封王婆的全国相亲巡演,理发师晓华火了也有全国巡剪。
就是为了照顾一下全国各地的粉丝,让那些没时间出远门的人也能体验下。
本来嘛,鸡排哥愿意炸,粉丝也愿意排队买,双方都乐意。
可偏偏,有些网友不乐意了。
在鸡排哥开始了全国巡炸之后,就有不少的网友开始质疑他:
“炸鸡排都要搞全国巡炸,真的是首例”;
“鸡排哥现在商业化转变太快了”;
“原来的初心不是炸给学生吃吗,怎么现在背叛了学生。”
![]()
前段时间,鸡排哥为了配合宣传,还拍了个变装视频。
该说不说,穿上西装戴上眼镜的鸡排哥,还是挺有型的。
然而,有些网友却开始冷嘲热讽:
“人还没红几天,就开始搞明星包装那一套了?”
![]()
而在看到鸡排哥还注册了工作室后,有些网友更加坐不住了:
“鸡排哥最近赚了少说也有几百个了吧。”
“鸡排哥你飘了。”
![]()
唉,人性啊,就是这么的复杂。
当初亲手将他捧上神坛的,是这群人;
如今,争先恐后要把他推下神坛的,还是同一群人。
在他们心中,鸡排哥就必须应该在街边小摊,不能有团队,不能换西装,不能走出小城。
否则就是“忘了初心”,就是“飘了”。
02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曾提出一个概念——
“应该暴政”。
它指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总是投射一系列高要求的、苛刻的理想化期待。
比如,他应该善良,应该朴实,应该是完美的劳动者形象;
又或者,他不能有不良嗜好,不能有名利心,不能有爱财的念头。
做到了这些,他就是完美的偶像,值得所有的流量与赞美。
可一旦部分做不到,崇拜就迅速转为愤怒、排斥甚至网暴。
这种现象,在如今网络的造神和毁神中,尤为明显。
但在现实生活上,这样的理想化期待,又怎么可能实现呢。
因为,对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
是人就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需求,怎么可能完全按你心中所想的发展呢。
![]()
想起了另一位网红,李福贵。
她的原生家庭很穷很苦,父母都有严重的智力缺陷,她初中没毕业就挑起了养活的重担。
但出生在贫瘠土地上的她,反而长出了坚韧又明亮的根。
她把自己走街串巷卖货的日常拍了下来,靠着自己的朴实和善良,赢得了巨大的关注,全网累积几千万粉丝。
而在前几日,她也开启了自己的收场助农直播。
她把走街串巷从乡亲们那里收来的小米,挂上了直播间。
仅仅10分钟,3.4万件小米便全部卖光了。
然而,巨大的争议也随之而来。
有人说她的小米卖得太贵,有人骂她哄抬物价。
当然,最多的质疑,还是说她“最终还是为了赚钱,背离了初衷”。
![]()
互联网上从无新鲜事。
鸡排哥和李福贵的遭遇,本质上都只“应该暴政”的一面:
大家爱的,往往不是那个真实、复杂、会变化的人,而是投射在他身上的那个完美幻象。
鸡排哥不能有团队,不能商业化,否则就是“被污染了”;
李福贵应该永远朴实,定更不能去带货,否则就“变味了”。
而当他们不再扮演那个幻象时,毁神,就成了必然。
可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应该”和“必须”。
自己都会对自我失望,更何况有着自主意识的他人?
鸡排哥和李福贵,不是第一个被“毁神”的网红,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这既是互联网时代的真相,也是人性的矛盾。
这人山人海啊,是拥护,也会是活埋。
03
而在这种造神和毁神的运动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清醒呢。
而在这周而复始的“造神”与“毁神”运动中,如果不想被裹挟,又该如何做呢?
答案或许很简单,却也很难。
不要对网上的事倾注太多的热情。
转过身,多去关心身边真实的人和事。
![]()
我有一个自媒体朋友。
在我们同行看来,他真的很奇葩。
为了找选题,我们绝大多数同行,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来上网、搜寻热点。
但他从不关注这些,谁结婚了谁离婚了,今天有什么大新闻,他一概不知。
甚至,他的手机上连微博、这些APP都没有。
我实在忍不住问他:“你什么都不关注,到底怎么写稿?选题从哪来?”
你知道他说什么吗,他说:
生活到处都是选题。
有一次,我写一个热点写到心烦意乱,整个人被信息裹挟着喘不过气。
我找他聊天,他这样说:
“你看,我们就像池塘里的鱼。
水面上的浮萍和落叶,搅得整池水都不得安宁。
可你若能沉到水底,就会发现那里始终是安静的。生活的本质,从来不在水面上。”
![]()
更奇葩的是,最近他居然去寺庙里住了。
每天就做一些义工,跟着师傅们同吃同睡,空闲时间就写写稿。
昨天还看他在朋友圈发了张寺庙里小猫咪的照片,配文是:
“饿了吃,困了睡,就是它的修行。”
被网上各种信息充斥到脑袋爆炸的我,只能在下面回复:
“有点羡慕这只猫,更羡慕你。”
![]()
虽然,我还达不到这位朋友那么高的境界。
但我也想明白了——
真实的生活里,才有属于自己的宁静。
我们现代人总觉得,应该关注所有热点,应该对每个大事件都有态度,应该永远站在信息流的潮头。
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弃。
可我们追逐的,究竟是真实的价值,还是虚幻的参与感?
叔本华曾说: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网络越发达,我们却越被困在了信息的牢笼里。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
不要对网上的人和事倾注太多的热情。
毕竟,网上再热闹,吵得再天翻地覆,最后不过都是被大数据操控。
再多的情绪,再多的站队,不过都是流量的一部分。
而身边的人,才实打实地构成你的生活。
父母渐生的白发,朋友贴心的问候,爱人温热的掌心。
这些触手可及的温暖,远比远方的喧嚣,更值得你倾注心神。
*作者:双木君,一位粉丝不多、但依然坚持原创的号主。因为我想试试,在这个越来越容易浮躁的时代,长期主义是否依然值得坚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