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伶
11月13日,作为2025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主题活动之一,质量强链赋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专题会议上,如何应对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简称“新电池法”)的生效,成为嘉宾热议的焦点。
![]()
会议现场。 陈俊伶摄
新电池法,也是首部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法规,于2023年8月正式生效。该法规规定,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下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技术规格、碳足迹和供应链等信息。
“新电池法从单纯的产品技术要求,扩展到设计、生产、回收等全链条监管,实际是构建起绿色贸易壁垒。”市场监管总局国际合作司二级巡视员范春梅指出。据统计,我国动力电池对欧出口份额已从2020年的14.9%跃升至2024年的38.5%,一旦未能合规,我国动力电池进入欧盟市场将面临障碍。范春梅认为,碳足迹核算是个很复杂的过程,这不是单个企业能独立解决的系统性问题。
面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与企业已积极行动起来。市场监管总局自2021年起组织技术机构和企业开展法规评议,并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持续提出贸易关注,成功将供应链尽职调查的实施时间从2025年推迟至2027年,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应对窗口。在制度建设方面,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建立了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该局认证监管司工业品处处长李敬超介绍,该制度将为产品贴上“碳足迹身份证”,记录产品生产过程的总碳排放量,目前已在锂电池等17类产品中开展试点。
2024年4月,由市场监管总局发起的质量强链专项工程则从技术瓶颈突破,推动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标准应用管理处处长任鸿远透露,工程研发的电芯性能自动化测试装备使检测效率提升99.5%,能耗降低98%,正逐步推广至龙头企业。与此同时,该工程构建了首个动力电池安全与质量提升标准体系框架,为未来动力电池质量标准研发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地方政府也在探索特色应对路径。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谢再春分享,当地采用的“链长+链主”机制,推动宁德时代等企业构建从矿产到回收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四川则积极推动质量要素与金融资源有机结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赋能企业质量升级和创新发展。目前,全省已经有12个市州开展了质量融资征信工作,发放贷款超过200亿元,惠及企业865家。
企业作为应对主体,正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引领”。宁德时代质量体系总裁李伟表示:“我们不仅关注自身碳管理,也在助推全产业链协同降碳。”目前,宁德时代已通过数字化平台对超过100家核心供应商实施质量与碳数据联动管理,并开发远程巡检系统,提升供应链透明度。
亦有多位嘉宾认为,新电池法的出现,对中国动力电池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欧洲一个客户要求我们每度电碳排放不超过25公斤,这虽然很难实现,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令我很兴奋。”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坦言,尽管新电池法要求严苛,但实质上“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与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的战略高度契合,将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