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伢大富谈留学
2025年10月,台湾歌手郑智化在深圳机场登机时,因为升降车与机舱门存在20公分高度差,轮椅无法推进,他发文控诉机场服务“没人性”,称自己“连滚带爬”上飞机,引发舆论海啸。
机场随后道歉,解释是出于安全规范,并承诺改进设备,同时也把郑智化上飞机的视频曝光了。
监控视频也曝光,显示四名工作人员协助他登机,并没有出现“连滚带爬”的画面,让很多网友气愤怒喷他抹黑中国民航形象。
两天后,郑智化发文道歉,承认“连滚带爬”是情绪激动时的用词不当,同时感谢工作人员,也呼吁社会真正关注残障群体的体面与独立。
![]()
我其实非常理解他那句“连滚带爬”。作为残疾人,他大概并不希望一群人七手八脚地来抬他、扶他、推他,他只是希望自己能体面地像正常人那样独立完成上飞机这件小事。
但是国内的基础设施并没有为他想那么多。于是他不得不狼狈,那种“连滚带爬”的感觉,其实不是身体的,而是尊严上的狼狈。
这件事让我又想起我刚到新加坡时的一幕。
那天,我孩子问我:“妈妈,为什么新加坡满大街都是残疾人?在中国几乎看不见呢?”
我愣了一下,然后回答:“因为在新加坡,残疾人有很多便利的设施,他们可以放心出门。但在中国,残疾人寸步难行,他们只能待在家里。”
其实,我们不是看到了更多残疾人
而是残疾人终于可以被“看见”!
在我们国内,大家都有过类似印象:残障人士“看不见”。
不是因为他们是隐身的忍者,而是因为环境不友好到他们根本不敢出门。
比如盲道?那是给树、路灯、电动车预留的VIP停车位;
![]()
公交?上下台阶你自己看着办;
商场?你自己都找不到电梯在哪,更别提轮椅使用者了。
于是我们潜意识里就认为:残疾人是稀有的群体。
只有在某些天桥、地铁口才“偶尔”遇见,往往还伴随着乞讨的标签。
这种刻板印象,让我们忘了——他们其实也有生活、社交、娱乐、工作的权利。
直到你来到新加坡,才会突然发现:
啊,原来他们可以自由地活在阳光下了。
新加坡不是“残疾人多”,是设施做得太贴心
在新加坡,你几乎天天能看到有人独自推着轮椅出门、骑着助行车去超市,甚至在Grab上叫车出行。
更神奇的是,他们身边经常没有陪护!
不是因为没人管,而是——人家压根不需要。
因为这个国家,从地铁站、巴士站,到马路斑马线、商场洗手间,甚至公园滑梯,全都对他们“特别照顾”。
![]()
以下是一些让人感动的细节清单:
公交车带可折叠斜坡板,司机必须主动放下;
![]()
公交车内有轮椅固定点、软垫护背、专属下车铃;
地铁站全部设有无障碍通道、电梯标识;
![]()
盲文按钮不仅在电梯,还出现在扶手、取款机上;
![]()
红绿灯可以刷“残障卡”延长绿灯时间;
![]()
所有有台阶的地方都会设有无障碍通道;
![]()
公园设置无障碍游乐场,就算坐轮椅也能荡秋千、玩滑梯;
![]()
所有商场、机场、地铁、医院的公共厕所都设有无障碍厕所。
![]()
请问——哪个残疾人不想在这种国家“自由出门”?
新加坡的“残疾人乐园”不是说说而已
新加坡政府每年在这方面的预算是真金白银的。
比如2022年,陆路交通局就拨出3900万新币(约2亿人民币),专门用来升级斜坡、照明、座椅等无障碍设施。
理由也很感人:“我们终将老去,而这套系统,是为我们未来的自己准备的。”
而在儿童方面,新加坡更是“童心满满”:
从三巴旺到碧山、宏茂桥,陆续建起无障碍游乐园,让身体有障碍的孩子也能玩旋转盘、荡秋千、放肆笑。
这不仅是游戏,更是他们融入这个世界的第一步。政府也鼓励残疾人就业,对雇佣残疾人的企业给予支持和税务优惠政策。
![]()
回到郑智化事件,也许正提醒了我们:当一个残疾人“连滚带爬”地去上飞机时,我们该做的不是质疑他夸张,而是反问自己——是不是我们欠他一个无障碍的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