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中美之间的紧张态势持续升级,“中国威胁”这一论调在美国政坛与主流媒体中反复被提及,几乎成为一种惯性叙事。
然而,布什家族成员尼尔·布什却站出来公开质疑这种观点。
他明确表示,所谓的“敌意”并非源自中国,而是由美国政府通过操控信息、散布片面言论所制造出来的公众误解。
作为一名长期与中国企业保持深度合作的国际商人,尼尔对当前针对中国的污名化浪潮感到深切忧虑。
在他看来,中美之间本应构建以互信与协作为基石的关系模式,而非陷入无休止的对立与猜忌。
真正的问题在于:是谁在背后主导舆论风向,执意将中国塑造成“假想敌”?
![]()
尼尔·布什
在布什家族众多成员中,尼尔·布什是与中国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位。
作为前总统乔治·H·W·布什的儿子,他并未追随父亲或兄长的脚步进入权力核心,而是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深耕跨国商业,并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市场。
他对华交往远不止礼节性的外交互动,而是一种建立在实地考察、亲身参与和长期投入基础上的真实连接。
![]()
尼尔与中国的缘分始于1975年。
那一年,年仅二十岁的他尚是一名在校大学生,首次踏足这片东方土地,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的社会面貌。
当时的中国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物资匮乏,民众生活水平普遍偏低。
但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尼尔从普通百姓的眼神里捕捉到了一种难以忽视的力量——那是对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是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
他回忆道,那一刻他深刻意识到,中国人民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即便当时条件落后,也无法掩盖他们内在的奋斗精神。
这份早期形成的印象,深深植根于他的认知体系,始终影响着他此后数十年对中国发展的判断。
他认为,中国今日的成就绝非侥幸得来,而是亿万人民用汗水与智慧一步步拼搏出来的成果。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吸引着他一次又一次重返中国,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探索商业机遇。
![]()
自首次访华以来,尼尔已累计到访中国超过150次,足迹遍布多个省市。
与许多仅停留在政策层面讨论中美关系的美国官员不同,他直接将自己的事业融入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之中。
他曾与中石油、中钢等国家级大型企业展开实质性合作,参与能源、资源等多个关键领域的投资项目。
其中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他协助中国企业完成在非洲加纳油田资产的收购项目。
![]()
在该项目中,尼尔代表中方利益,与当地资源公司进行多轮谈判,推动资源整合与股权交割。
此举不仅加强了中非之间的能源合作纽带,也让他在中国商界赢得了高度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尼尔的成功并非依赖其显赫的家庭背景,而是源于他对中国经济运行机制、文化逻辑以及商业生态的深入理解。
正因如此,他能够建立起真正稳固且可持续的合作网络,这远非那些对中国缺乏实地经验的政客所能比拟。
![]()
关于中国是否构成“威胁”,尼尔的态度始终清晰而坚定。
他指出,在过去四十多年里,尽管中美在制度、文化和治理方式上存在差异,但中国从未主动表现出针对美国的战略敌意。
相反,中国的成长轨迹恰恰体现了全球化时代下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结果,而非所谓“挑战美国霸权”的预谋行动。
他直言不讳地批评道,所谓“中国威胁”,实则是美国政府为转移国内矛盾而精心编织的政治话术。
![]()
面对美国政界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尼尔的回应毫不含糊。
他认为,美方不断夸大外部风险,实质上是在为自身经济结构性问题寻找替罪羊。
通过塑造一个“强大对手”的形象,执政者得以转移公众注意力,回避对失业率上升、产业空心化等深层次难题的反思。
这种基于恐惧的对外叙事,终将使美国陷入自我设限的认知陷阱,丧失应对真实挑战的能力。
![]()
美国政府对华敌意
为何美国官方一再渲染中国带来的“威胁”?
基于多年实地观察与跨国务实交流,尼尔·布什对此提出了深刻的剖析与批判。
“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常被美国学界引用,用以解释新兴强国崛起可能引发与现有霸主的冲突。
该理论认为,当一个新兴大国接近甚至超越守成大国时,战争往往难以避免。
这一框架已被广泛用于解读中美关系的紧张态势。
![]()
尼尔对此提出质疑。在他看来,美国精英阶层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更多反映的是一种心理上的不安,而非现实中的安全威胁。
美国完全没有必要将中国视为战略敌人,反而应致力于构建一种健康、有序的竞争共存格局。
他强调,“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历史必然,能否避免冲突,取决于双方是否愿意秉持开放心态,寻求互利共赢的路径。
![]()
美国对中国的敌视情绪,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国内动因。
除了地缘博弈考量外,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转移国内经济社会压力。
随着中国制造业升级与科技创新提速,美国部分传统产业面临激烈竞争,就业岗位流失加剧,社会不满情绪升温。
一些政客借此大肆鼓吹“中国抢走工作”“中国不公平贸易”等口号,借机煽动民粹情绪,以获取政治资本。
![]()
尼尔指出,中美之间确实存在经济竞争,但这属于正常市场现象,不应被扭曲为零和博弈。
贸易赤字、产业链调整等变化,本质上是全球资源配置优化的结果,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自然体现。
把这些客观趋势归咎于“中国恶意打压”,实则是回避美国自身在全球化适应能力上的短板。
在他看来,美国对华敌意的背后,暴露出的是某种深层的心理失衡——一种面对多极化现实的无力感与失落感。
![]()
美国统治阶层担忧中国的成功,不仅因其经济增长速度,更因为在未采纳西方政治模式、未输出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中国依然实现了现代化飞跃。
这种发展模式动摇了“唯有西方制度才能致富”的传统叙事,从而触动了美国全球话语权的根本。
尼尔坦言,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中国的体制本身,而是美国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一个非西方国家可以在没有意识形态对抗的情况下实现繁荣强盛。
他进一步说明,中国的进步关键在于高效的政策执行力和对民生需求的快速响应,而非某种“特殊制度优势”。
![]()
未来中美关系
历经数十年亲身参与中美互动后,尼尔·布什对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抱有审慎乐观的期待。
尽管当前双边关系面临诸多波折,但他坚信双方仍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尤其是在应对全球性危机方面。
他特别指出,新冠疫情、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等重大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挑战。
这些问题无法由单一国家独立解决,必须依靠包括中美在内的主要大国携手协作。
![]()
他相信,若中美能在公共卫生、绿色转型、清洁能源等领域深化合作,不仅能有效缓解紧张氛围,更能为世界注入稳定力量。
尼尔强调,虽然两国在科技、贸易等方面存在一定竞争,但在更多维度上,彼此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
无论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还是碳中和目标、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美都有潜力通过对话达成协同效应。
尤其在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背景下,美国唯有正视中国发展的现实,才能找到新的共处之道。
![]()
尼尔最后呼吁美国决策层放下偏见,停止将中国标签化为“对手”或“威胁”。
他主张以理性、务实的态度重新审视中美关系的本质。
在他看来,美国真正的考验不在于如何遏制中国,而在于能否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中学会与其他文明和平共存。
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不可避免,但竞争应当建立在规则透明、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美国政界能否接纳像尼尔·布什这样的声音,决定着未来中美是走向对抗,还是迈向合作。
![]()
结语
尽管尼尔·布什的观点尚未成为美国主流共识,但他的经历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第三方视角。
凭借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商业实践与人文交流,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从未对美国怀有敌意,反而是美国部分政治势力出于内政需要,刻意放大对立情绪。
对于中美关系的前景,尼尔始终保持信心,他认为唯有回归理性、坚持合作,才是通往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正确方向。
参考资料:
《【中国那些事儿】尼尔·布什:中国的发展道路非常适合中国》 中国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