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乌战场围绕红军城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据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11月9日公布的数据,俄乌双方在冲突地区单日交战次数接近250次,其中红军城方向乌军遭受俄军近90次袭击,战线压力已达临界点。
自2024年2月起,俄军对红军城展开长达近两年的攻势,近期已完成合围,导致城内乌军陷入缺水断粮的绝境。投降士兵透露,其部队不仅食物饮水耗尽,连防御所需的弹药也已短缺一周,若外援无法抵达,这座战略重镇的陷落将成定局。
![]()
正当乌克兰濒临溃败之际,欧洲两国突然亮出战争底牌。11月8日,德国联合行动司令部司令索尔弗兰克中将在柏林宣布,德军已做好与俄罗斯开战的准备,并将在180天内协助北约完成80万部队向俄罗斯边境的部署。这意味着一旦开战,北约主力部队可在三个月内直抵俄边界。德国总理默茨更直言“外交途径已用尽”,暗示唯有军事手段能终结冲突,同时承诺对乌武器供应将翻倍。
几乎同时,波兰国防部于11月7日启动“全民自愿国防培训计划”,计划至2026年培训40万民兵,覆盖学生至退休人员群体,同时将正规军从22万扩编至30万,形成超70万兵力储备。
索尔弗兰克强调的“180天部署周期”,实则为大规模战争的标准准备时限,而默茨关于外交手段失效的论断,等同于否定了三年来的调停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在俄乌冲突初期曾坚持和平斡旋,如今立场逆转,显然与红军城战役的僵局直接相关。
![]()
而波兰的全民防御计划其培训内容涵盖生存训练与安全防护,甚至中小学生也纳入体系,这种全方位动员模式已超越常规战备,呈现出“全民战争”的雏形。正如华沙街头的征兵海报所示:“每个公民都是战士”,这种战争意识形态的建构,显然是为潜在长期冲突做准备。
面对西方阵营的军事威慑,克里姆林宫迅速给出回应。11月10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明确表示,俄乌冲突将在“不久的将来结束”,前提是俄罗斯达成特别军事行动的核心目标。这些目标具体包括阻止北约东扩、确保乌克兰保持非军事化状态、承认俄罗斯对现有控制区域的主权。
虽然声明未透露具体时间表,但佩斯科夫强调“目标实现即可停火”,这实际划出了俄方谈判底线。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表态与2025年8月普京向特朗普提出的条件一脉相承——当时俄方要求乌克兰从顿涅茨克撤军,以换取其他战线停火。这种一致性表明,俄罗斯的停战条件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长期战略推演的系统性方案。
![]()
红军城方向日均90次交火频率,意味着每16分钟就会爆发一次攻防战,这种强度已超过2023年巴赫穆特战役的峰值。而乌军士兵透露的“弹药耗尽一周”状况,反映出西方军援体系存在致命延迟。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波兰在宣布扩军计划时同步启动的“11月22日培训日程”,显示出其战略决策的高效执行能力。但军事准备背后隐藏着更深层危机:德国与波兰的“战争宣言”尚未经过北约全体协商,这种单边行动可能削弱联盟凝聚力,甚至引发成员国分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