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商埠地将焕新归来,新民胡同记忆再现
青砖灰瓦间,长春的城市年轮正被重新唤醒
一座老商埠,半部长春史。在长春老城的核心区域,商埠地历史文化街区正经历着一场悄然而深刻的蜕变。步入新民胡同地块,机械轰鸣、工人忙碌,这片见证城市近现代发展的历史街区,将在2026年春节前夕开街,以全新面貌示人。
这片街区承载着长春自主规划建设的近现代城市记忆,是城市文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PART 01
城市记忆:商埠地与新民胡同
长春商埠地历史文化街区,开创了长春自主规划建设的先河。这片具有近现代城市意义的片区,是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见证。
![]()
长春商埠地位于长春市南关区大马路与西五马路交汇处,是清政府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开埠建设的近代城市商业区,占地约400公顷,核心保护范围现为6.42公顷。其历史源于清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勾结,开埠后成为民族工商业与列强势力竞争的焦点。
![]()
位置与范围
地理坐标 :南关区大马路、西五马路交汇区域,核心保护范围东至鼎丰真东侧-大马路-大众剧场东侧巷道,西至永春商城东侧,南至西四马路-东四马路,北至西五马路-东五马路。
历史规模 :清末建设时占地400公顷,含16条马路、34条街巷,现存核心保护范围约6.42公顷。
![]()
历史来源
开埠背景 :日俄战争后,日本以《中日会议东三省善后事宜条约》为借口,要求开放东北城市。1906年长春奉命开埠,商埠地建于旧城区与满铁“附属地”之间,作为连接吉林、长春经济区的吉长铁路(今南满铁路支线)枢纽。
建设过程 :1907年清政府公布商埠地界,满铁新购地块压缩建设空间,后由吉长道开埠局统一管理,大马路成为核心建设轴线。
历史价值
经济功能 :开埠后民族工商业迅速兴起,商号达1488户,银行、医院等设施齐全,形成“车马龙”繁华景象。
建筑特色 :保留“开埠时期仿西式”“伪满时期仿西式”及“新市场中西结合式”三种建筑风格,鼎丰真、泰发合百货店等老字号见证传统商业。
文化意义 :作为长春“五城格局”重要组成部分,大马路延续百年商业轴线,承载市井文化记忆。
PART 02
新民胡同:城市记忆的活化石
商埠地街区内现存的历史建筑和老字号旧址,如泰发合百货店、鼎丰真、国泰电影院等,不仅是一座座物理空间,更是一部立体的城市商业发展史。
在商埠地街区中,新民胡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这里曾是长春最富盛名的商业聚集区之一,鼎盛时期,胡同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各种老字号、小吃摊、戏院、茶馆汇聚,日夜喧嚣,烟火气十足。
据史料记载,20世纪(参数丨图片)初,时任吉长道尹兼商埠督办的陶彬为发展商埠地,指定在现今长春西四马路至五马路一带建设新市场一处,曾叫王氏胡同,后演化为新民胡同。街区建筑以一至二层为主,采用青砖与水泥砂浆建造,门面融合“洋式”风格,屋顶设人字架,入口处保留人字形拱门。
该街区在抗战时期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复兴,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新兴商业区兴起而式微。2009年,长春市政府将其列为“商埠地历史街区”
![]()
新民胡同见证了长春商业的繁荣与变迁,承载着城市的生活记忆与情感归属。它不像那些宏伟的历史建筑,而是以更亲民、更日常的方式,融入长春人的生活中。
新民胡同形成之初,其中的戏院和茶馆已开始受到八方来客的喜爱。在胡同里酒足饭饱后,再到茶馆或戏院里听段书、看场戏,是当时生活在精神文化生活贫瘠年代里老百姓“很享受并有些奢侈的事”。
![]()
新民胡同店铺众多,地摊、杂耍、卖艺者云集,繁华非凡,被誉为长春的“小天桥”。这里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演员和艺术家,如京剧界的言菊朋、童芷苓、周信芳,评剧的爱莲君、筱桂花,以及河北梆子的云笑天、金钢钻等,他们都在新民戏院留下了艺术的印记。新民戏院,这座占地1200平方米、拥有700多个座位的二层砖木建筑,自上世纪20年代建成后,便成为了艺术爱好者的天堂,演出场场爆满。新民北胡同曾是艺术家和名角的聚居地,著名的宝山茶社、百花茶社、四海茶社等一度在这里繁荣。
![]()
著名的回宝珍饺子馆也在1925年入驻新民胡同,这里一度成为长春饭馆云集之地,汉回饭馆多达数十家。回宝珍老店更可容纳七八十人同时就餐,最多时一日顾客逾千人,周边还有“六国饭店”等小店,共同构成了新民胡同的饮食盛景。
![]()
世纪30年代,新民胡同迎来了新的繁荣,泰发合百货店的崛起使其成为了当时长春规模最大的民族百货商店。然而,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这种繁华逐渐消逝。日本对东北物资的掠夺加剧,长春人的经济活动受到限制,众多商号因货源匮乏而逐渐衰败,甚至关门歇业,新民胡同也随之没落。
![]()
单田芳小时候在长春新民胡同附近居住过。
当你在车上听到广播里传来单田芳老先生那熟悉的声音时,也许压根儿没有想到,单田芳的童年是在长春度过的。单田芳的母亲王香桂是西河大鼓的知名艺人,父亲单永魁是她的弦师,夫妻俩曾经在东北三省红极一时。
单田芳也提及1948年他和父母一起“出卡子”的经过。1948年下半年,单田芳一家准备离开长春。临走前,母亲炒了一夜黄豆,以备路上食用。一家人轻装简行,推着手推车就走出了家门。单田芳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家人走过长春的东大桥,就此离开了长春。
解放后,新民胡同开始逐渐复苏。1956年公私合营政策的实施,使得西四马路口的泰发合转变为长春第一百货商店,亨达利钟表行和回宝珍饺子也国营化,从而奠定了长春新的商业中心的基础。昔日的说书馆和茶社被曲艺团所取代,戏院也公私合营后转型为评剧团和京剧团。
![]()
PART 03
修旧如旧:老街改造的匠心之道
在改造过程中,项目严格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特别是对于街区内1栋文物建筑、5栋历史建筑,施工方逐栋排查建筑肌理,悉心保留特色构件,传承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
![]()
对于11栋风貌建筑、22栋一般建筑和15栋复建建筑,则是在还原历史韵味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功能设计,既满足当代商业运营需求,又与整体历史街区风貌和谐统一。
PART 04
分期推进:2026年春节开街在即
按照规划,项目将分期交付、有序推进。目前,一期工程35栋建筑的修缮复建及地下管网铺设已顺利完成,预计春节前可投入运营。二期工程也在同步提速,计划于2026年4月末全部竣工。
![]()
现场,9500平方米地面铺装、80株树木栽种正加紧推进,各项工作都在为开街后的“即运营、即繁荣”做充分准备。
PART 05
文旅融合:百年商埠的新生
改造后的商埠地历史文化街区,将不再是简单的历史建筑展示,而是兼具“历史厚重感、文化独特味、市烟火的完整生态。昔日的青砖灰瓦经过精心修缮,熠熠生辉;雕花窗棂修复后重现精致纹路,百年商埠的繁华记忆在砖瓦间徐徐铺展。
未来,这里将成为彰显长春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成为拉动区域文旅经济的新增长极。
![]()
当2026年新春的烟火绽放时,这片沉睡已久的街区将重新苏醒。百年商埠将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成为人们感受长春历史、体验城市文化的文旅新地标。
这不仅是一条街区的复兴,更是一座城市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来源 长发集团 百度百科 胡同长春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