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人民咖啡馆”因滥用“人民”二字引发全网争议后,郑州一家名为“人民小馆”的新店悄然开业,再次把“人民”二字端上了餐桌。
据媒体报道,该店11月初开始试营业,工作人员回应质疑时称:“我们一直致力于正能量事业……不应回避‘人民’二字,反而应积极传播这种正向理念。”听起来很正面,但网友并不买账——毕竟,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天眼查信息显示,“人民小馆”背后的运营主体是郑州积极向上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25年9月30日,距今仅一个半月,注册资本仅10万元,由郑州都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全资控股。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家“都里餐饮”早已提前布局——不仅注册了多个“人民小食堂”相关名称,还登记了多件“人民小食堂”美术作品著作权,显然是有备而来。
这波操作,很难不让人联想:
是不是看到“人民咖啡馆”靠“国潮+红色符号”爆火后,迅速复制了一套“平价餐饮版”玩法?用搪瓷碗、老标语、红底招牌营造怀旧氛围,再借“人民”之名打情怀牌,吸引年轻人打卡?
但问题在于——“人民”不是普通词汇,而是具有高度公共属性和政治庄严性的国家符号。此前“人民咖啡馆”已被人民网、中国日报等官媒点名批评,指出其“混淆视听”“涉嫌误导公众”,商标申请也多次被驳回。如今“人民小馆”换汤不换药,不过是把咖啡换成烩面、拿铁换成胡辣汤,内核仍是“蹭流量+打擦边球”。
尤其讽刺的是,公司名叫“积极向上”,却在争议边缘反复试探;口号喊着“为社会做贡献”,却连基本的法律边界意识都显得模糊。
要知道,《商标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人民”用于商业命名,极易让人误以为与政府、国企或公共机构有关,这不仅是法律风险,更是对公众情感的轻慢。
或许在经营者看来,“人民”只是个“好听又好卖”的营销标签。
但在公众心中,“人民”二字重若千钧——它属于每一个普通人,不该沦为商家收割流量的道具。
从“人民咖啡馆”到“人民小馆”,套路变了,本质没变。
如果连一碗面都要靠“碰瓷”国家符号来卖,那这碗面,恐怕也难吃得踏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