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上学出勤率低,是不少国家教育系统的头疼事。英国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想出了用AI给学校定出勤率目标的办法。
教育大臣布里奇特·菲利普森明确表示,这一举措就是要让出勤率“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并超越其上限”。可政策刚一公布,就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坚决抵制。
一边是政府想用科技手段解决缺勤难题的决心,一边是学校领导层的强烈不满,这场争议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问题?
政策落地:AI定制目标本月下达,数据不公开且不受监管
![]()
按照英国教育部的计划,本月就会把AI生成的最低出勤率目标下发到英格兰所有学校的校长手中。
这次的目标设定和以往不同,不是搞“一刀切”。AI会参考同类学校的出勤率基准,把贫困程度、地理位置和学生需求这些关键因素都考虑进去。
简单来说,一所位于贫困地区、特殊需求学生多的学校,和一所位于富裕社区的学校,AI给出的目标会有所区别,听起来确实够精准。
更特别的是,这些定制化目标还有“双重保密”属性。不仅不对外公布,就连英国教育标准局(Ofsted)这个专门监管学校的机构,都没有查阅权限。
政府之所以急着推出这套方案,根源还是出勤率的严峻现状。官方数据显示,严重缺勤率——也就是学生缺课超过50%的比例,正在再度攀升。
更让教育部忧心的是,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在提升出勤率这件事上毫无进展。这也是教育大臣菲利普森强调“唯有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学习成长,才能创造机遇”的原因。
从数据来看,疫情确实给英国学生出勤率留下了“后遗症”。FFT教育数据实验室的调查显示,2021年秋季中学缺勤率是9.7%,比2019年同期的5.6%高出近40%。
到了2023-2024学年,地区差异依然明显,伦敦持续缺勤率17.9%,而东北部地区高达22.1%。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想靠AI精准破局的想法不难理解。
工会怒怼:目标管不住外部因素,纯属转移压力
![]()
就在政府为AI方案造势的时候,全国校长协会(NAHT)和学校与学院领导协会(ASCL)这两大核心教育组织,直接表达了强烈不满。
全国校长协会秘书长保罗·怀特曼直言,政府再下达更多目标根本无助于解决问题,这是错误的做法。在校长们看来,这个政策完全是白厅脱离实际的空想。
最让校领导们无法接受的,是政策把解决问题的压力完全转移到了学校身上。学校与学院领导协会秘书长佩佩·迪亚西奥点出了关键:导致缺勤的诸多因素,学校根本管不了。
实际情况确实比数据显示的更复杂。很多校长都有同感,学校已经用尽了办法,但缺勤问题的根源往往在校园之外。
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原因,父母工作繁忙没人督促上学;有的是因为健康问题,长期受心理或生理疾病困扰;更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则受社会经济压力影响,连基本的上学保障都成问题。
网易新闻的研究就发现,英国低收入家庭学生的缺勤率是高收入家庭的2倍以上,经济欠发达的东北部地区,严重缺勤率也显著高于全国均值。
校领导层本来就已经超负荷运转,现在又要面对一个AI生成的“硬指标”,自然觉得这是额外的不必要负担。
AI背后:政府的系统性思路与现实的脱节
其实英国政府推AI目标,不只是简单定个数字,背后还藏着系统性变革的想法。教育大臣菲利普森一直很看重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她之前就表示要利用AI推动教育系统现代化。
这次的出勤率目标,就是想通过AI的精准数据分析,让全系统都重视出勤管理这件事。政府认为,顶尖学校已经摸索出了不错的出勤管理机制,值得推广。
为了帮各校达成目标,政府还设计了配套方案:让服务相似社区、学生需求相近的高绩效学校和普通学校对接,分享最佳实践经验。
比如一所成功降低贫困生缺勤率的学校,可以把自己的家访制度、家校沟通技巧教给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学校。从理论上讲,这种“同伴互助”的模式确实能少走弯路。
但问题在于,政府的思路停留在“技术+经验”层面,却没解决最核心的外部因素。就像工会质疑的那样,没有解决家庭、健康、经济这些根源问题,再精准的目标也难落地。
更关键的是,AI目标的“保密属性”也引发了争议。不对外公开,家长和公众无法监督;教育标准局无权查阅,又少了专业监管环节。
有校长就担心,万一AI生成的目标脱离学校实际,连个申诉或调整的渠道都没有,最后只能硬着头皮承担责任。
这种技术与现实的脱节,在AI应用中并不少见。英国特许信息技术学会的研究就显示,19%的教师对使用AI没有兴趣,核心原因就是觉得技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破局关键:指标之外更需根源治理
![]()
英国教育部2024年8月发布的《共同努力提高学校出勤率》指南里明确提到,学生缺勤和学业成就、身心健康甚至犯罪行为都有关联,需要多机构协作解决。
这说明政府其实知道,出勤率问题不是学校一家能搞定的,但这次推出的AI目标政策,却还是把压力集中到了学校身上。
要真正解决缺勤问题,可能需要比AI目标更全面的方案。参考那些高绩效学校的经验,光有管理机制还不够,必须有配套支持。
比如针对贫困学生,需要提供交通补贴、免费午餐等基本保障;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学校要配备足够的心理咨询师;针对家庭问题,需要社区和社会机构介入,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2025年英国政府把课堂辅助技术培训纳入教师必修课,其实也是个积极信号,但这种技术支持如果不能和根源问题结合,效果就会打折扣。
现在的争议,本质上是政府的“技术乐观主义”和学校的“现实困境”之间的碰撞。AI确实能让目标更精准,但不能替代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治理。
英国教育部如果能在推AI目标的同时,联动社会福利、医疗、社区等多个部门,一起解决外部根源问题,或许能让政策更有说服力。
毕竟,让孩子走进课堂的前提,是先帮他们扫清课堂外的障碍。对于英国这场AI治缺勤的尝试,你觉得能成功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