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意外暴露了全球新能源竞争的新前线,绿氢,而中国已经悄悄占据制高点。
![]()
十年前,很少有人能想象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会如此牢固。而今,当西方刚刚把精力转向稀土供应链安全,中国在另一个关键领域再次让欧美感到压力,绿氢产业。
核心设备先卡一道:电解槽产能占了全球大半
绿氢这东西说起来不复杂,就是靠风电、光伏这些绿电电解水制出来的氢气,可真正能决定产业命脉的,是制氢的核心设备——电解槽。
![]()
这玩意儿就像绿氢工厂的“心脏”,没有它一切都是空谈,而中国恰恰在这颗“心脏”的制造上攥住了主动权。
现在全球能规模化生产电解槽的企业里,中国厂商占了半壁江山还多。
就拿技术最成熟的碱性电解槽来说,国内像阳光氢能、隆基氢能这样的企业,早就实现了从核心材料到整机制造的全链条国产化,单厂产能就能达到吉瓦级,放在全球都是顶尖水平。
![]()
更关键的是技术突破速度,2025年10月氢晨科技刚发布了全球首个海上千方级PEM电解槽,这东西专门适配海上风电的波动特性,每小时能制1000标准立方米氢气,重量还只有传统设备的1/6,能在大风浪里稳定运行,直接解决了深远海风电制氢的世界性难题。
反观西方,电解槽产业还处在“小打小闹”的阶段。德国虽然有几家老牌设备商,但产能加起来还不到中国一家龙头企业的零头,而且核心材料比如电解槽里的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要么依赖进口,要么成本高得吓人。
![]()
有数据显示,中国电解槽的生产成本比欧美低30%到50%,这意味着同样建一座绿氢工厂,用中国设备能省下一大笔初期投资。
更让西方着急的是,中国企业还在不断突破技术上限,比如新疆库车的万吨级绿氢项目,已经把电解水制氢的直流电耗压到了行业极低水平,而这个项目从建设到投产只用了不到两年,这样的落地速度更是西方难以企及的。
全产业链织成网:从制氢到运氢都有优势
![]()
如果说电解槽是单点突破,那中国在绿氢全产业链的布局就是“全面包围”。绿氢产业从来不是孤立的制氢环节,得有绿电支撑、有储运设施、还有应用场景,而中国刚好在每个环节都踩准了节奏,织成了一张别人短期内拆不开的产业网。
先看制氢端的“先天优势”。绿氢的成本里,电费占了一半以上,而中国的风电、光伏产业早就形成了规模效应,光伏电价在西北地区低到每度几毛钱,这直接拉低了绿氢的生产成本。
现在国内的绿氢价格已经能做到每公斤20到25元,广东佛山甚至有项目把成本压到了10元,而欧盟的绿氢成本还在3到6美元之间打转,折合人民币就是20多到40多块,里外里差出了一倍的价格优势。
![]()
更关键的是规模化项目的落地速度,中国石化新疆库车项目是全球同期最大的光伏绿氢项目,年产能2万吨,生产的绿氢直接供炼油厂替代天然气,每年能减碳48.5万吨;河北刚启动的康保-曹妃甸绿氢管道,全长1037公里,年输氢能力150万吨,用管道输氢比传统拖车运费降低80%以上,直接打通了“制氢产地”到“用氢市场”的通道。
再看产业链的“向外延伸”。中国企业早就不满足于国内市场,开始带着技术和经验去海外“圈地”。
![]()
中东的沙特、阿联酋这些国家光照资源丰富,是理想的绿氢产地,而他们的大项目里到处都是中国企业的身影:海德氢能联合华为在迪拜搞光伏制氢项目,华为负责提供稳定的绿电供应方案,海德氢能出电解槽技术,这套组合拳在沙特红海新城的微电网项目里已经得到了验证;威驰腾公司还把氢能巴士卖到了阿联酋,成为当地首批氢能交通工具。
要知道,中东可是欧盟寄予厚望的绿氢进口来源地,现在中国企业提前在这里布局,相当于在西方的“能源后花园”里扎了根。
西方追得有多难:政策和产能都卡壳
![]()
中国的优势有多明显,西方的焦虑就有多真切。当中国已经把绿氢产业从实验室推到商业化时,欧美才刚理清发展思路,而且从政策到产能,处处都是卡壳的地方。
最头疼的是政策“各自为政”。欧盟虽然喊出了2030年的绿氢目标,还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指令,但成员国根本没形成合力。
按照规定,各国得在2025年5月前把欧盟的指令转化成国内法,可到现在多数国家都没完成,荷兰把工业用绿氢的配额定在4%,连欧盟42%目标的零头都不到;法国干脆把执行时间推迟到2026年。
![]()
政策不明确,企业就不敢投资,开发商连融资都搞不定,更别说建大型项目了。有机构测算,到2030年欧盟的绿氢缺口会达到60万吨,想靠进口补缺口,可全球能稳定供应的产能大多掌握在中国企业手里。
产能和基础设施更是“慢半拍”。欧盟最拿得出手的北海绿氢项目,要到2030年才能运营,年产能100万吨,还不如中国河北一条管道的输氢能力;美国喊了半天“氢能计划”,但电解槽产能还得依赖进口,本土最大的电解槽工厂年产能还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
更要命的是储运设施,欧洲的输氢管道总长度还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而且标准不统一,德国的管道和法国的接不上,跨境运输成了难题。
![]()
有西方分析师无奈表示,等欧洲把基础设施建起来,中国可能已经把绿氢成本降到和天然气制氢一样低了,到时候再竞争根本没有胜算。
从稀土到绿氢,中国的产业突破从来不是偶然。稀土是靠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规模效应站稳脚跟,绿氢则是把光伏、风电的既有优势嫁接到新赛道,再用全产业链布局筑高壁垒。
西方现在想追,不仅要补技术短板,还要重构产业链、统一政策标准,这些都不是三五年能搞定的事。
![]()
而中国的绿氢产业还在往前跑,海上制氢技术在升级,输氢管道在延伸,成本还在下降,等到西方终于理顺供应链,可能会发现又一个领域的话语权已经被中国牢牢攥在手里了。
信息来源:
专家解读丨聚焦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加速中国氢能产业破局——国家能源局
![]()
未来五年,这件事情要“采取超常规措施”——中国青年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