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口述 |黎顺强 撰稿| 桔梗
![]()
学习工作上用眼过度、熬夜玩手机、缺乏足够的户外运动.......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正悄然蚕食着我们的视力,近视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隐忧。
随着近视低龄化、重度化的趋势加重,近视赛道备受瞩目,市场火热异常。需求井喷下,传统的防控方式承压严重,中医成为了近视防控的重要突破口。
近视率高居不下,青少年成为近视“重灾区”
近年来,我国近视率高居不下,覆盖了不同的年龄段,尤其青少年已成为近视“重灾区”,其近视率位居世界首位。
2022年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14.3%,小学生近视率35.6%,初中生近视率71.7%,高中生近视率80.5%。
据《中国青少年眼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76.5%的孩子在近视发生后都出现了度数增长,近视已成为严重影响孩子们身心健康和更多可能的选择的隐患。
![]()
面对这一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严峻问题,为了还儿童和青少年一个光明的未来,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阶段性目标及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的防控措施,打响了近视防控工作的阻击战。
此后,又相继出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2023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等相关文件共同守护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
在这些文件中,我们多次可见中医的身影,比如自2018年起多项文件中强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近视防控中的作用”、“持续做好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科普工作”。
需求暴增,中医近视防控强势崛起
在对近视的认识和防控方式等多方面,西医与中医存在较大差异。
西医认为近视的根源在于眼部,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近视由此形成。
西医的近视防控以光学矫正、手术、药物等手段为主,但近视手术需要在患者18岁后才能进行,18岁之前的近视防控以光学矫正为主。
但戴上眼镜后每年度数都会出现不同程度地上涨的案例数见不鲜,《中国青少年眼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指出,76.5%的孩子在近视发生后都出现了度数增长,为何会如此?
因为当不戴眼镜时,眼睛会自动调节以寻求平衡点,当戴上眼镜后,光学镜片会替代人体自身眼周肌肉的调节功能去运作,从而导致眼部自身调节能力出现用进废退的现象,因此,当外在的刺激越大,用眼强度更大时,近视的程度会更高。
随着电子产品使用率攀升,若想通过让孩子们远离电子产品,回归农村淳朴生活的方式来防控近视是不太现实的。
因此,改善青少年等群体的眼部自身调节能力是当务之急,中医成为不二之选。
若要更大程度遏制近视逐年早发、高发、低龄化、重度化加重态势,中医的力量不可或缺。
![]()
中医眼科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近视隶属于眼科,虽然很多人对中医眼科知之甚少,但是中医眼科的历史源远流长,已有两千余年的积淀。
中医眼科的形成与发展与我们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发展状况与学术特点来看,大体又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时期、奠基时期、独立发展时期、兴盛时期、衰落与复兴时期等。
01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上古一南北朝)
中医眼科的萌芽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并且跨越了商、周、秦、汉诸代。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通过一段漫长而原始的一症一药、对症治疗眼疾的年代之后,开始向着探索眼的解剖结构、生理病理乃至辨证论治的方向进步,但仍处于较为笼统与片面的阶段。
02
第二阶段:奠基时期(隋朝一唐朝)
隋唐时期,由于眼科理论与临床治疗的发展,尤其是晚唐出现《龙树眼论》之后,对眼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的认识较前深入、系统,对相当多的眼病在诊断与内治、外治及手术等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
03
第三阶段:独立发展时期(宋朝一元朝)
从宋至金元时代,医书得到大规模地编辑整理,大部分眼科文献都保存于方书与全书之中。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等皆有专论眼科的篇章,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等也成书于这一时期。
眼科之所以会在宋朝形成专科,是因为当时已出现很多工种,有些工种用眼较多,比如木雕、纺织,因此眼部诊疗的需求也增大。
04
第四阶段:兴盛时期(明朝一清朝·鸦片战争以前)
明、清两代是中医眼科学发展的兴盛时期,傅仁宇在前人眼科著述的基础上,撰成《审视瑶函》,介绍名医医案、五轮八廓、运气学说等,书内将眼病综合为108证,详述各种眼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其中对金针拨障及其他外治法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此书被称为中医眼科集大成之作。
05
第五阶段: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的百余年间,社会经济濒临崩溃,中医事业随之凋零,中医眼科学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也由兴盛转向衰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中医眼科才枯木逢春,得到迅速发展。
以整体观为基,中医近视防控的理论体系
随着中医眼科的发展,古人对近视同样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其实早在隋朝时,中医就对近视有一定的认知和阐述。“中医近视症状”、“目不能远视”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明朝将近视进一步具体化,而清朝则是近视一词诞生的朝代。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称之为“近觑”,傅仁宇《审视瑶函》 称“能近怯远证”,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始称近视。
中医防控近视的理论根源建立在整体观的基础上,中医认为近视的根源不在眼睛上,而与气血、经络、五脏六腑等多因素息息相关。
![]()
如果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以及气血、津液失常,均可反映于眼部,甚至引起眼病。反之,眼部疾病也可通过经络影响脏腑,以致气血、津液失常,出现全身性反应。
比如,“五轮学说”中记载了眼睛和五脏六腑都息息相关,根源可追溯到最早期的医术《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同样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揭示了眼睛与脏腑的关系,眼睛的能量来源于五脏六腑的能量。
《灵枢·口问》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皆阐释了眼与脏腑之间,靠经络的连接贯通,保持着有机的联系,是经络不断地输送气血,才维持了眼的视觉功能。
由此可见,近视形成的原因多样,包括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肝肾亏虚、脉络瘀阻等。
比如《审视瑶函》中提出:“能近视而不能远视者。阳不足,阴有余,病于少火者也。无火,是以光华不能发越于远,而拘敛近视耳,揭示了阴阳失调对于近视的影响。
而中医正是通过针灸、中药等手段作用于经络、脏腑功能及气血,从而影响眼部功能。
![]()
中医联合疗法,为千万青少年“光明”护航
针灸、手法、药物等多元手段都能防控近视,但是单一疗法效果受限,比如有的疗法对于假性近视效果较显,但是对真性近视可能不够如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针刺、艾灸、耳穴卡环、穴位推拿与独家国药准字药品进行联合,形成一套“儿童青少年近视中医联合疗法”,不仅适用于青少年近视、散光、远视、弱视等问题,也适用于中老年干眼、青光眼、老花眼等。
![]()
虽然站在中医的角度而言,疗效是评估治疗方案的核心依据,千年的传承足以验证中医在近视防控领域的有效性,但现代医学体系更强调循证医学证据。
为此,我们围绕此联合疗法,将理论与实效并重,已经集齐团体标准、专家共识、临床指南、国家课题,取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构成了中医循证的基石。
其中,视可达发起并联合多家机构起草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近视中医联合疗法》团体标准,已由隶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发布。
![]()
此标准填补了中医近视领域缺乏国家标准的空白,让中医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有标准可依。
在该标准的所有起草单位中,视可达是唯一的企业单位,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单位提供理论支撑,由视可达通过实践来不断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在推动团体标准落地的同时,视可达还积极参与了《儿童青少年近视中医联合疗法及其在中医眼科常见疾病治疗》的专家共识和国家课题,由此构建相对完善的循证医学证据链。
此外,视可达还联合中国关心下一代的健康体育基金会设立了专项基金,旨在开展校园公益宣传,让更多的孩子科学用眼,投入到球类等多种有益于眼部的户外运动中。
从2022年截至目前,视可达及联合医疗机构已服务全国20多个省、上千家门店,希冀在未来,能有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到青少年近视防控事业中,为中医和千万青少年带来更光明的未来。
I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口述/黎顺强,撰稿/桔梗,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编辑|桔梗 视觉|花椒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