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讨论又能让您看到不一样的观点,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我在走访与梳理中发现,这家曾经的“顶流”保健品品牌,竟在快十年的沉寂后,跳进了一个并不轻松的赛道——养生咖啡。你没听错,是咖啡。在瑞幸、星巴克、库迪幸运咖等强敌环伺的局面里,脑白金要靠什么来翻身?是“神话+巧思”的老套路,还是要靠更硬的逻辑和性价比?故事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回望它的二十年,脑白金的路像一部极具戏剧性的商业剧:从爆火的“巨人脑黄金”到“脑白金”的神话,又到被公众舆论不断放大、再到如今的咖啡赛道尝试。每一步都充斥着广告创意的狂热、市场规则的改变,以及消费者心智的不断进化。
很多人记得,脑白金的广告语像一场轰炸。1994年,脑白金前身“巨人脑黄金”靠宣传“提升大脑功能”迅速走红,目标人群是青少年与家长。那时的口号是“让一亿人先聪明起来”,用极强的焦虑感推动购买。媒体和市场反应热烈,销售额一度达到高位,然而背后真相却并不贴近产品本身的成分。
![]()
1997年,史玉柱的资金链断裂,脑黄金停产。随后他咬牙重新起步,1998年正式推出脑白金。此时的市场逻辑,是“越夸张越吸睛”,却在成分上相对简单:褪黑素作眠、低聚糖助消化。广告里常出现的神话化叙事,让大众对它的功效产生了错觉,甚至把它包装成能让人“睡眠好、越活越年轻”的万能药。
2000年,脑白金靠广告与口碑实现了高峰,赚到约13亿元。2001年,企业开始把服务对象聚焦在老人群体,口号变成“脑白金,年轻态,健康品”、“每天脑白金,越活越年轻”,并以孝道情感绑架消费者心理,左手道德束缚,右手“神药印象”一路冲动销售。广告费一度高企,年度花费达到惊人的水平。
2007年,脑白金推出“有金砖”的活动,盲盒式的抽奖逻辑进一步强化了“运气+回报”的商业心理,但消费者大量购买后未能如愿抽中,演变成一场公信力的巨大打击,败诉也让品牌形象遭遇重挫。此后的媒体报道、监管介入让它的公关危机不断积累。
到了2015年,一篇质疑褪黑素及其副作用的报道在网络扩散,史玉柱也被媒体“点名”直指成分与作用的模糊性。他在公开场合声称“天天吃脑白金,健康离不开它”,这番自我辩解并未平息舆论的波澜。市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自媒体兴起、电视广告地位下降、消费者对信息的判别力提升,脑白金的“黑红曝光”逐渐成为大多数人对它的固定印象。
![]()
2016年起,脑白金还尝试以“孝心地图”等方式挖掘公关新维度,但效果并不显著。2019年,它又联名潮牌进行跨界尝试,试图把高知名度的品牌属性转向年轻群体;2022年,脑白金进一步在音乐与线下活动上做文章,试图以“睡眠音乐”等形式回归新消费群体的关注点,但总体效果平平。
到了2022年后,脑白金把线下细分市场的线索拉紧了,但真正让它再度被舆论关注的,还是它跨界进入咖啡赛道的尝试。官方线下快闪店的装修风格、包装设计、以及“人参提取液”等卖点的呈现,反而暴露了品牌在新领域的经验不足。市场上对养生咖啡的耐心并不充裕,消费者看重的是门店、价格、品质和性价比,而脑白金在这些维度上并没有形成明显领先。
关于过去的宣传,公众多次看到史玉柱及企业团队的公开言论与辩解。有人说这是“用故事替代证据”的典型案例,也有人指出这是一场“信任的长期博弈”,一旦公众对成分和功效认知产生错位,品牌要重新获得信任就非易事。价格方面,单盒脑白金往往定价在较高区间,日均成本的优势并不突出,与普通褪黑素产品相比,性价比并不明显。
![]()
市场分析师也指出,现今的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可验证的功效以及透明的成分表。脑白金在这几个维度上的长期积累不足,导致它在新领域难以迅速获得认同。对外沟通方面,企业既需要解释历史争议,也要给出可信的科学证据与清晰的产品定位。这些都没有在脑白金新阶段的宣传中得到充分体现。
与此同时,电商平台的销量数据也透露出冷静的市场信号:天猫等渠道的多款产品年销量在三位数甚至更低,明显难以支撑大规模市场再起的预期。品牌要在快节奏的新消费环境中立稳,必须做出更深的产品力和渠道力的系统性提升。
网友的讨论里,最常见的观点是对“褪黑素+低聚糖”的本质暴露感到“真实”。很多人回忆起童年时期把脑白金的书籍当成科普,甚至误以为它是长生不老的秘方,那种“被故事裹挟”的消费记忆,让人对它的信任度打了折扣。也有人指出,市场从来不缺讲故事的品牌,关键在于故事背后有没有可靠的证据和可控的质量。
![]()
一些评论聚焦于年轻人消费观的变化——他们愿意为性价比、品质和透明度买单,而不是被“神药神话”牵着走。也有声音提醒企业,品牌老化并非不可逆转,若要在养生咖啡领域翻身,必须用“可验证的效果、良好的消费体验和合理的定价”来重建信任。
甚至有网民把脑白金的这段历史当成对消费群体成长的一个镜鉴:从盲信到理性,从模糊功效到可验证的科学依据,这才是市场回归理性的真正信号。
站在专业角度看,脑白金的命运折射出两个时代的消费主义差异。第一代消费群体容易被“大故事+情感绑定”推动,广告的煽动性、口号的情感化表达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高曝光和销售。第二代及以后的消费者,信息更透明、判断更理性,价格、成分、可验证性成为关键。脑白金在这两代人之间的错位,成为它营销边界逐步收窄的核心原因。
![]()
这一次进入咖啡赛道,脑白金面临的不只是“竞争强加的产品力对比”,更是“市场信任成本”的大幅上升。在瑞幸、星巴克等强势品牌的夹击下,单纯的故事叙述很难抵御价格与品质的双重博弈。更重要的是,养生咖啡这个品类本身就对原料成本、风味稳定性、供应链管理要求更高,而脑白金的现有经验更多集中在保健品的广告投放层面。
要想真正翻盘,未来的路径或许包括三点:一是提供清晰、可验证的功效证据与成分透明表,让消费者知道自己到底买的是什么;二是打造具有差异化的咖啡体验,强调口感、香气、稳定的品质,而不是单纯的“健康符号”;三是以更具性价比的价格策略和更高效的线下/线上渠道运营来提高覆盖度和粘性。否则,在同质化严重的咖啡市场,品牌故事再多,也难以撑起消费者的信任与购买欲。
这场关于脑白金的“奇妙冒险”,其实是两代人对待消费的不同心态的对话。如今的市场,消费者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关注性价比与真实效果,而不是将信仰寄托在一个叙事上。脑白金的经历提醒所有品牌:广告可以创造曝光,但要留住人心,必须让产品力自证、让价格公平、让信息透明。
![]()
对脑白金而言,咖啡只是一个新的舞台,能否站稳还要看它在产品力与体验上的长期打磨。历史已经给出答案:没有持续的信任积累和高性价比的兑现,所谓的“龙卷风式复出”很难长期成立。未来如果它真的愿意把注意力放在“透明、可验证的功效”与“稳定的品质上”,或许还能在竞争激烈的咖啡市场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你怎么看?脑白金要不要再尝试一次完整、透明的产品力升级?养生咖啡这条路,是否值得它继续走下去?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
你觉得,品牌要想在如今的市场逆袭,最关键的到底是什么?是对历史的自我纠错,还是对新消费群体的精准对话?脑白金的未来,究竟是另一段时代的尾声,还是新一轮品牌重塑的起点?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聊聊自己的看法,也欢迎分享你在日常消费中遇到的“广告与事实不一致”的场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