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有一个话题讨论很火,关于“下一部手机选LCD屏还是OLED屏”,有不少用户都投给了LCD屏,然而曾经统治市场的LCD屏仅剩零星的百元机还在坚守,就连苹果最后一款搭载LCD屏的手机都是3年前发布的iPhone SE3,为什么OLED统治了如今的手机市场?
![]()
不得不承认,从LCD变成OLED这一趋势,不论是从技术层面、市场选择还是供应链的成熟,显示技术的更迭是必然的。它俩的核心差距,源于截然不同的发光原理。
LCD屏幕依赖背光层发光,液晶分子像 “光阀门” 调节透光率,这种 “先发光再控光” 的模式注定了其先天局限 —— 即使显示纯黑,背光也会持续发光,导致对比度普遍停留在 1000:1-3000:1,暗场细节模糊不清;而OLED采用自发光技术,每个像素点都能独立开关,显示黑色时直接熄灭,轻松实现百万级甚至无限对比度,电影暗场中的发丝、星空细节都能清晰呈现。在用户最能直观感知的维度,OLED 几乎全面领先。
在厚度上,省去背光模组的OLED比LCD薄30%以上,这可以让手机机身从8mm级压缩至7mm级,由此折叠屏、曲面屏等创新形态也只能依赖柔性OLED实现。
响应速度方面,OLED的微秒级切换速度是LCD毫秒级响应的百倍以上,120Hz的OLED屏在滑动信息流、玩《原神》时的流畅度,甚至超越144Hz的LCD屏,彻底告别拖影烦恼。
亮度与功耗的差距同样显著。如今高端OLED屏局部峰值亮度已突破6000nit,户外强光下屏幕内容也能清晰可见;而厂商不愿在LCD上投入过多成本,多数机型全局亮度不足800nit,强光下常需手动遮挡阳光。功耗控制上,OLED在深色模式下功耗仅为LCD的10%,这也是安卓旗舰普遍标配息屏显示的关键原因。如果LCD想实现类似功能,续航会直接缩水30%以上。
![]()
回到五年前,OLED还是旗舰机的专属配置,现如今却已下沉至 2000元价位段。
2022年下半年起,京东方、维信诺等中国厂商通过技术优化,将柔性OLED成本大幅降低,刚性OLED与LCD的面板价差从 2022年的30美金缩小至2025年的9.3美金。成本的下降直接激活了中端市场。
2024年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OLED面板出货量首次超越LCD,达到7.84亿台,市占率突破51%。其中柔性OLED表现尤为亮眼,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28%跃升至40%,成为安卓阵营的“标配之选”。国产手机品牌与本土面板厂商的协同效应更让这一趋势加速!2024年中国厂商的OLED出货量同比增长45%,占据全球45%的市场份额。
![]()
图源网络,侵删
消费者需求的升级也在倒逼技术迭代。有调研显示,2024年“屏幕素质”已超越“续航”成为用户购机第二大考量因素,其中72% 的用户明确要求“OLED 屏”。用过OLED的高色域显示后,再看LCD的偏色画面会产生明显的“落差感”,尤其在HDR视频播放时,OLED的120% DCI-P3色域能还原电影工业级色彩,LCD则显得暗淡平淡。
![]()
图源网络,侵删
曾经的OLED有着著名的三大痛点:烧屏、寿命短和频闪伤眼,如今已被技术迭代逐步化解。
针对烧屏问题,厂商通过像素偏移、静态区域亮度调节等技术,将风险降低80%以上,正常使用3-5年几乎不会出现残影。维信诺推出的F1发光材料体系更实现突破,让OLED器件寿命提升22%,彻底告别“用两年就色偏”的尴尬。
护眼争议的破解则更为关键。LCD因普遍采用全局DC调光,曾被视为“护眼首选”,而早期OLED的低频PWM调光确实容易引发眼疲劳。但自2024年主流OLED机型已全面普及高频调光技术,小米、OPPO等品牌则采用“高频PWM+高亮度DC”双护眼方案,兼顾了显示效果与眼部健康。
据行业预测,到2026年,智能手机OLED渗透率将突破70%,LCD可能仅在百元机市场留存最后的份额。
显示技术的迭代从来不是简单的参数比拼,而是用户体验的全面升级。LCD的谢幕,本质上是移动设备追求轻薄、流畅与视觉沉浸的必然结果,而OLED的崛起,则开启了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显示新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