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眼近5年的结婚人数,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有人说如今的结婚率越来越低,是因为人口差距出了问题。
中国男性在总量上比女性要多很多,所以有人觉得结婚率低就是因为这部分人找不到女朋友导致的,但问题远比这更加严重。
![]()
为什么我国结婚人数比十年前差了这么多?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男人不想结婚了?
婚姻成本
在东部某三线城市从事程序员工作的李伟,32岁时曾认真规划过婚姻。他月薪8000元,工作五年攒下20万元积蓄,本以为足够支撑婚恋开支,直到与相亲对象谈及婚嫁才发现差距。
![]()
对方提出的要求包括:市区全款婚房一套(当地均价1.2万元/平方米,100平米需120万)、20万彩礼、10万左右的汽车以及3万“三金”,仅前期投入就需153万,是他近16年的纯收入。这笔账让他彻底放弃了结婚的念头,“不是不想承担责任,是根本承担不起”。
李伟的遭遇并非个例。婚嫁成本的攀升已形成系统性压力,不同城市虽有差异,但核心支出项构成一致。一线城市结婚成本普遍突破300万,二线城市在150万-200万之间,即便是县城,一套婚房加彩礼等开支也需50万以上。
![]()
这些成本中,房产占比超70%,而年轻人的购房能力却持续下滑。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30岁以下青年住房自有率仅35.7%,较十年前下降22个百分点。除了婚前开支,婚后的子女抚养成本更让人心生畏惧,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显示,从孩子出生到大学毕业,平均家庭需投入48.5万元,若包含教育附加支出则超60万。
彩礼问题成为不少家庭的“拦路虎”。2024年江西某地“40万彩礼+全款房”的案例冲上热搜,虽官方回应称系个例,但多地民政部门调研显示,农村地区彩礼普遍在10万-20万之间,部分地区还存在“一动不动”(汽车、房产)“三斤三两”(百元纸币重量约14.35万元)等隐性要求。对于普通工薪家庭而言,往往需要举全家之力甚至借贷才能凑齐,这种“透支式结婚”让很多男性望而却步。
![]()
从两情相悦到条件匹配的转变
在社交平台上,“相亲像面试”的吐槽引发广泛共鸣。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员工张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一年间参与12次相亲,每次见面都要被问及收入、房产、父母工作等核心条件,对方很少关注兴趣爱好或价值观是否契合。
有一次,他因坦诚“房子是贷款购买”,当场被对方以“还款压力大”为由拒绝。“现在的恋爱好像不是看两个人合不合拍,而是看双方条件能不能对上,感觉自己像个待价而沽的商品”,张强的感慨道出了很多男性的无奈。
![]()
婚姻中的责任分配认知变化,也让男性对婚姻的期待值降低。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逐渐瓦解,现代婚姻对男性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既要有足够的收入支撑家庭开支,又要承担家务劳动、参与子女教育,还要具备情绪价值供给能力。
某婚恋平台2024年调研显示,72%的女性将“主动分担家务”“重视伴侣情绪”列为择偶重要标准,68%的女性要求男性“收入不低于自身1.5倍”。与之相对的是,30岁以下男性中,仅45%认为自己能同时满足经济与情感双重需求。
![]()
离婚数据更加剧了男性的婚姻焦虑。2024年全国办理离婚手续351.3万对,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262.2万对。而2023年民政部门公布的另一组数据显示,76%的离婚由女方主动提出,主要原因集中在“男方缺乏家庭责任感”“沟通不畅”“经济压力”等方面。
这种“高投入低保障”的预期,让不少男性产生“与其婚后一地鸡毛,不如婚前独善其身”的想法,30岁以下男性结婚意愿连续五年低于女性便是直接体现。
![]()
从“必选项”到“可选项”的认知转变
在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经常能看到父母拿着子女资料相互攀谈,而他们的子女却大多对相亲持抵触态度。
28岁的工程师陈宇的父母曾多次带他前往,都被他拒绝。“我父母觉得不结婚就是失败,但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陈宇每月税后收入1.2万,独居在公司附近的公寓里,闲暇时健身、旅行、陪伴父母,“不需要为房贷发愁,不用迁就别人的生活习惯,这种自由比婚姻更让我安心”。
![]()
单身生活品质的提升,降低了婚姻的吸引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单人公寓、迷你家电等“单身经济”业态持续繁荣,2024年中国单身经济市场规模突破1.8万亿元。同时,社交方式的多元化让单身者不再孤独,线上社群、兴趣社团等渠道满足了情感需求。某调研机构数据显示,63%的单身男性认为“现有社交圈已足够丰富”,58%的人表示“单身生活质量高于已婚朋友”。
更深刻的变化在于对人生价值的多元认知。传统观念中“成家立业”的线性人生路径,正在被年轻一代打破。
![]()
90后、00后更注重个人价值实现,将职业发展、兴趣追求、自我提升置于优先位置。某高校社会学系调查显示,35%的未婚男性将“事业发展未达预期”列为不结婚的主要原因,28%的人表示“想先完成自我探索再考虑婚姻”。这种认知转变使得婚姻从“人生必修课”变成了“自主选修课”。
隐性的婚姻门槛
婚姻市场的分化,本质上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缩影。在大城市的高端婚恋市场,高收入、高学历男性依然是婚恋市场的“香饽饽”,而在农村地区和城市底层,大量普通男性面临“婚恋难”。某乡村振兴调研显示,农村地区25-35岁男性未婚率达32%,远高于城市的18%。
![]()
这种差异源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高收入群体能通过经济实力突破地域、学历等限制,而普通男性则受限于经济条件和社交圈,难以接触到合适的婚恋对象。
这种不平衡并非仅靠个人努力就能弥补。在就业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普通男性的收入增长空间有限,而婚嫁成本却逐年攀升,形成“收入追不上成本”的恶性循环。部分农村男性为了结婚,不得不背负高额债务,婚后家庭矛盾频发,反而加剧了对婚姻的负面认知。这种现实让越来越多的男性选择“躺平”,主动退出婚恋竞争。
![]()
2025年部分地区结婚率出现小幅回升,但这更多是短期政策刺激和疫情后婚恋需求释放的结果,并未改变长期下降趋势。婚姻观念的重塑需要更长时间,当社会不再以“是否结婚”评判个人价值,当婚姻回归“平等合作、相互滋养”的本质,当婚嫁成本回归理性,或许会有更多人愿意走进婚姻。
但在此之前,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让单身者不必承受“失败”的标签,让婚姻者不必背负过多的压力,才是更具温度的社会态度。毕竟,幸福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无论是单身还是已婚,能活出自我认可的状态,就是最好的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