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浙江大学共同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的“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平行论坛之“人工智能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杭州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主持开幕式。学会外事顾问、国务院原参事许琳出席论坛。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张晋,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社长刘超,非洲大学协会秘书长奥卢索拉·奥耶沃勒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
张晋致辞
张晋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教育的底层逻辑,重塑教育生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开展了大量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在国家层面,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规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高校科学布局和有序推进提供了明确的指引。面向未来,我们要直面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公平问题、师资转型问题、数据安全问题、学科融合问题等现实难题,相互启发借鉴,共同探讨解决路径,促进国际合作与协同创新。
![]()
刘超致辞
刘超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着教育的形态,并分享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实践与思考:一是坚守立德树人,着力构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体系,积极参与“101计划”教材建设,并创新推进数字教材建设。二是夯实数据基座,积累转化全学科可信的教育教学语料,以AI技术为牵引,推动构建学科知识图谱,并成功备案了教育文化大模型以支撑教学智能体应用。三是服务教师发展,通过AI教师培训平台,让大规模因材施教走进现实。四是立足编研一体,强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规律的前瞻性研究,并创办高水平期刊为高校教师提供科研成果传播平台。他期待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创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
![]()
奥卢索拉·奥耶沃勒致辞
奥卢索拉·奥耶沃勒在致辞中强调,数字革命正在改写学习、科研和社会进步的规则,但数字鸿沟正在加剧教育不平等。他指出,数字化转型呈现出双重性,并剖析了面临的三大鸿沟。他呼吁携手弥合这些鸿沟,并分享了非洲的视角与应对策略,希望携手共建一个包容、公平的数字未来,让每个学习者都有公平的机会茁壮成长。
![]()
周玉主持开幕式
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健主持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副校长吴华强,卡塔尔多哈科技大学校长萨利姆·阿尔-诺阿米,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康国政,朱拉隆功大学副校长马诺吉·洛哈特帕农,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罗兰大学副校长郝清新,中南大学副校长何军,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副教务长郭贵生,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于飞围绕“人工智能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题分别作主旨报告。
![]()
吴华强作主旨报告
吴华强以“人工智能驱动高等教育变革的全球视野与实践探索”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引发第四次大学革命,迫使大学重新审视学生、教师与大学自身的定位与使命。他分享了清华大学的实践探索:一是构建AI教师、助教、学生共同组成的MAIC平台,打造全AI授课课程与实验平台。二是推动学科知识引擎建设,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知识图谱,实现个性化导航学习。三是研发“清小搭”学生智能助手与“自媒体广场”智能体平台,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
![]()
萨利姆·阿尔-诺阿米作主旨报告
萨利姆·阿尔-诺阿米以“引领变革:大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战略定位与人才培养范式重构”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强调人工智能是催化教学科研变革的关键力量,并阐述了四大应用方向:一是实现个性化学习,通过游戏化场景提升课堂互动性与学生参与度。二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运用AI进行压力疏导。三是指出面临的版权、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伦理挑战。四是强调必须弥合全球及国家内部的数字鸿沟,并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康国政作主旨报告
康国政以“人工智能驱动下综合交通运输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交大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提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引发三大变革,并推动人才培养从“教师-教材-课堂”的单向传递转向“师-生-AI-产业场景”的三元协同。他分享了西南交大的实践路径:厘清整体、内部、外部三大关系,优化传统学科,增设新兴专业;构建AI驱动的“领航型、融贯型、经世型、自设计型”四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打造“5+2+N”科创园体系,并以青白江科创园的夜间无人物流系统为例,展示了如何将全场景科研项目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马诺吉·洛哈特帕农作主旨报告
马诺吉·洛哈特帕农以“高等教育的人工智能转型”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回顾了教育技术从黑板到聊天机器人的演进,指出AI能实现个性化学习并提升教师生产力。他重点强调了AI带来的伦理、偏见与学术诚信挑战。他分享了朱拉隆功大学的实践: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I能力框架,将AI素养融入所有课程;为师生提供生成式AI平台,确保教育公平与版权保护;介绍了DMIND医疗应用和DeepGI胃肠道检测软件等成功AI研究案例,致力于构建以人为本的AI校园。
![]()
郭毅可作主旨报告
郭毅可以“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深刻阐释了AI作为“革命的工具”的本质,引发对知识、教育、学习定义的重新思考。他指出,AI生成的内容是“统计意义上的共识”而非真正的知识,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将其转化为“人类的共识”。他提出,AI时代的教育应培养学生从“不容置疑”转向“充满好奇的怀疑”,并分享了港科大从AI消费者到教育共创者的实践路径,强调未来人才需具备人文、认识、创造和社会四大视角。
![]()
郝清新作主旨报告
郝清新以“高等教育人工智能政策”为题作主旨报告。他重点介绍了罗兰大学新近发布的《负责任使用人工智能框架》,该政策确立了七大核心原则。他还介绍了罗兰大学参与的欧盟AI项目,该项目将连接欧洲超级计算资源,推动多领域AI创新。
![]()
何军作主旨报告
何军以“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分析了AI发展三阶段与技术演进三大方向,指出人才培养面临从知识传授向创新型、复合型转变的趋势。他分享了中南大学的实践:构建AI教学知识体系,打造智能教学平台与AI助教系统;基于Steam与“AI+X”理念,构建科研引领、产学研协同的人才培养范式;设立“升华科创班”,实施“1+3(+N)”本博贯通培养模式,以项目为核心强化团队合作与真实问题解决能力。
![]()
郭贵生作主旨报告
郭贵生以“设计人工智能教育新探”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提出将AI视为“合作伙伴”而非工具的教育理念。他分享了该校的设计AI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提问与原型搭建能力,将人性化思考融入设计;旨在实现人与AI在认知、文化、经济等层面的共同进化;课程设计涵盖个人、微系统、外部系统、宏观及时间五个层面,形成一体化特性,致力于培养理解自然与人类世界、能够与行业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的未来领导者。
![]()
于飞作主旨报告
于飞以“人工智能与人才培养模式”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AI在提升知识获取效率的同时,也潜藏着削弱学生思辨能力的风险。他分享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创新实践:建立数据法治实验室、人工智能法研究院等机构,打破学科壁垒;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开设联合实验班,开启法工融合跨校协同培养新模式。他提出法学教育改革的三个方向:一是从知识传授转向法律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培养。二是从单一学科转向深度跨界融合,构建同心圆式知识体系。三是从标准化培养转向AI赋能的大规模因材施教,培养人与AI协同共进的未来法治人才。
![]()
吴健主持主旨报告
圆桌对话环节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徐晓飞主持。哈瓦那大学副校长迪奥尼西奥·萨尔迪瓦·席尔瓦、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徐守坤、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刘三女牙、新加坡管理大学副教务长文基·桑卡拉拉曼、埃及新吉萨大学校长艾哈迈德·萨梅赫·法里德等五位嘉宾参与讨论。与会嘉宾围绕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讨论聚焦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大学在课程设置、师资转型与伦理规范方面面临的关键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以应对产业变革。嘉宾们还就大学领导力在适应技术革命、推动系统性变革中的关键作用分享了见解。整场对话凝聚了多元国际视角,为构建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宝贵思路。
![]()
圆桌对话
围绕核心挑战、教学变革、产教融合及大学适应性等议题的讨论中,嘉宾们进一步凝聚共识:生成式AI正从提升效率、改变知识供给方式,向成为“人类伙伴”演进;大学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打破固有的学术舒适区,进行深刻的课程与学科改革;必须推动行业深度参与教学,并始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论坛强调,大学必须以开放、前瞻的结构性变革,主动构建面向未来、人机协同的新型教育生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政治建会 学术立会 开放兴会 贡献强会
微信号 : zggdjyxhwx
网址:https://www.cahe.edu.c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